首页 > 文章详情

2014年公益慈善的十个趋势:从地方经验到法治慈善

作者:
朱健刚
出版日期:
2016年4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858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4年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平静中孕育规范的一年。 从2008年起, 中国的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就已开始加速转型, 其后更是一日千里。 中国的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大踏步地从以往的感性公益和计划慈善逐步转变为理性公益和公民慈善。2013年, 这一转型的方向基本形成,① 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相一致。 但是, 这种快速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混乱甚至是腐败的情况, 政府的管理也常常表现得相对滞后。 这些使得无论是政府, 还是慈善界自身, 在2014年都开始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调整和规范。
关键词:

公益慈善地方经验2014法治慈善

作者简介: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担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NVSQ期刊编委,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常务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公益兼职有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福建正荣基金会理事、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誉理事等。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年封面人物,所办机构获得《南风窗》2007年度最佳公益组织。长期致力于研究公益社会学、发展人类学与社会组织发展,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与教育部课题和重点课题。在China Quartely、《社会学研究》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期刊。主要著作有《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民族志》《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社区、空间与行动》《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

文章目录
·中国慈善事业体制将逐渐从行政模式转为市场模式,慈善市场将起到配置慈善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公益市场化成为现有体制下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慈善事业的民间化、组织化和专业化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
·基金会崛起将是最值得关注的趋势,它将逐渐取代政府和国际机构,成为整个慈善事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方,公益信托将是基金会保值增值的主要手段
·将会出现一系列公益支持机构,涉及评估、咨询、能力建设、展会甚至社会创投服务等各个方面,逐步打造出整个公益慈善的生态系统
·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最重要的关注领域将是青少年儿童、社区发展和医疗康复,与此相适应,大量的公益资源将投往这三大领域
·社区将持续复兴,灵活的小额社区资助成为重要的慈善资金使用方式,社区基金会将成为重要的载体,而资助模式成为基金会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主要的合作方式
·地方经验仍然会引领公益慈善事业的中国道路,北京、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中国慈善最活跃的地区,地区不平衡将更明显,资金流向区域更广泛,西部地区为公益资源主要流入地
·法治原则很可能首先在公益慈善领域得到推广,慈善将逐步通过立法来建立规范,公益组织的契约精神将进一步得到强调
·互联网思维将深刻影响着慈善领域的思维方式,同时公益慈善的信息化平台打破时、空、行业界限,促进公益资源对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专业化
·公益慈善事业将引发一系列社会治理制度的改革,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将形成大规模的跨界,实现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国际慈善机构的在华工作也进一步帮助中国融入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