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

作者:
熊秉纯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25029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社会学的开端和发展与19世纪以来中国艰难坎坷的命运有关。究其学科学术传统,它有一个始于西方却不局限于西方的传统,一个由个人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出发的传统和一个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的传统;称社会学而不称人类学是针对于(西方)人类学学术传统的批判。人类学是西方白人到非洲、大洋洲研究土著、原住民所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社会学在传入中国之初,人类学的传统由社会学出走,另立门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费孝通谈到他涉足社会学的初衷时表示:“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是生逢社会的剧变,国家危急之际。从我的价值判断出发,我之所以弃医学人类学是可以为朋友们所理解的。我学人类学,简单的,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一些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费孝通,1992:190)1950年代,社会学被指为“资产阶级伪科学”,社会学系遭关闭直到1979年为止,社会学的系统教学和研究中断了近30年。其间,思辨性的论证、由理论到理论的论著取代了具体研究。1978年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后,由于初期主要的、大量引进的是美国社会学及其定量研究方法,西方的量化统计调查法以其“科学的”、“客观的”、“现代的”光环,被奉为唯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由社会学系重新设立到现在,又有20年。综观这20年社会学的发展,在研究的议题、方法,以及发表的成果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对社会学20年来的研究进展,可参见张宛丽(1989)所做的相关研究综述,以及四部《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1989~1993,1992.7~1995.6,1995.7~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1989,1994,1996,2000)。回顾过去,并立足于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有必要在方法论的层面,对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进行反思;并引入社会性别视角,重新检视、整合社会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熊秉纯:

文章目录
·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状况的反思
·社会性别研究的挑战
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 (一)摒弃空洞的词汇
  • (二)个案研究的一席之地
  • (三)研究者的先见
·知识创造的新血液
·不同的研究步骤、新的伙伴、新的视野、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