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上海社会质量研究:测量社会发展的新维度

作者:
张海东
出版日期:
2016年4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562字
所属图书:
上海社会质量研究(2010~201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提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高清海、孟宪忠,1989)。随着国外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学术著作的大量移译,其后社会发展研究渐入佳境。梳理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社会发展研究方面人们已经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破除了片面的发展观,摒弃了单纯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的观念;第二次飞跃是认识到,在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上,既不存在唯一道路,也不存在统一模式。在上述两次飞跃的基础上,当下社会发展研究面临新的、重要的范式转换,即从关注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转向关注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

中国社会质量社会发展测量

作者简介:

张海东: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从事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质量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等,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社会不平等问题领域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译著)20余篇/部。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2011)、《上海社会质量研究(2010~2013)》(2016)等。发表的论文包括《城市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社会质量研究及其新进展》(《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等。

文章目录
·社会发展研究中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社会质量的提出和早期研究情况
欧洲的社会质量研究
  • 1.欧洲社会质量提出的背景
  • 2.欧洲社会质量的概念和理论化
  • 3.社会质量在欧洲的推广和应用
  • 4.欧洲社会质量研究的启示
·我国社会质量研究现状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