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明德和何成主编的《中国家族教育》指出,宗族塾学为家族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宗族塾学,是指有实力的大家族自己开办的私学,又可称“族塾”。党明德、何成主编《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42页。“塾”最初的含义是门的两侧。无论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阐述的“塾,门侧堂也”,还是《尔雅·释宫》的“门之侧谓之塾”。最早的家族办学就是把大门以内的侧堂辟为学堂,又称“家塾”或“族塾”。家塾由来已久,在《礼记·学记》中就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的记载,塾学的鼎盛时期在科举时代,其影响较为广泛。如绪论所述,在宗法社会里,家族成员共同居住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同一个村落或村庄里,他们基本以一姓或两姓为主,所以由数家或一族一村大家合议共同延师择址设馆,课其子弟的塾学,称“村塾”。村塾和家塾就其性质而言,也属于族塾。族学的普遍性,为闽北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宗族塾学仍是一种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与私塾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