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助人方法与职业。它源起于19世纪前后的欧洲和北美国家。当时,欧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系列性的社会问题,诸如贫困、失业、酗酒、犯罪、卖淫、自杀等。起初,基督教徒占总人口五成以上的欧美国家将其视为一种“道德原罪”,一些贵族和慈善人士凭借宗教情怀介入其中,企图感化和救赎生命个体“失落的灵魂”,从而以宗教组织为依托的各种慈善活动陆续开展。其中,英国首倡的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和睦邻组织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 & Neighborhood Centers)成为欧美国家之典范,美国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初步开启了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的雏形。20世纪初,受到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宗教人士的慈善行为借鉴糅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理论,进入高等学府,迈向专业化和职业化。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女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和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助推之下,社区社会工作模式趋于成熟完善。至此,社会工作进入高度专业化阶段,形成了一门具有专业理念、伦理操守、系统理论和实践技巧的应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者也成为一种具有专业身份和法律效力的职业。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健全了社会工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受新殖民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所迫,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美英开展社会工作,全面复制其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模式。詹姆斯·梅志里(James Midgley)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一种专业帝国主义(Professional Imperialism)。James Midgley,1981,Professional Imperialism:Social Work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Heinemann.20世纪70年代之后,受反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巴西、印度、南非、菲律宾、香港等)开始质疑英美社会工作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适切性,进而反对美国专业帝国主义,倡导社会工作本土化运动。随着本土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又开始倡导深度本土化和反思本土化,从而提出了土生化的概念。Kristin M.Ferguson,2005,“Beyond Indigeniz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Towards a Global,Multidirec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 Transfer”,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48(5).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思潮的日益扩散,建立一种囊括全球共性社会问题的国际性社会工作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基于此来看,社会工作陷入了一种专业帝国主义、本土化、土生化和国际化的话语与路径缠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