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社会工作土生化之探讨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7月
报告页数:
40页
报告字数:
24912字
所属图书:
本土化与土生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土化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概念,概括而言,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依赖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来应对和处理中国的现实问题,毕竟东西方在文化价值、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需要一个本土转化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欧美与中国的差异固然是存在的,但是远没有本土化倡导者渲染的那样明显。第一,现代性逐步消除了东西方的诸多差异;第二,毕竟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都有其人类共性的需求;第三,本土性助人工作相较欧美社会工作确实存在非专业化和落后的一面,因此,没有必要过度地强调本土化问题。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二者对本土化的倚重有所不同,但似乎都不排斥探讨欧美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的契合性问题。契合性不仅涉及“欧美专业社会工作”和“中国本土现实”两方,还要牵扯到第三方“本土性助人工作”。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境遇中,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助人工作始终是并行交织的,因为专业社会工作最初是嵌入在本土助人体制框架之中的,虽然二者会此消彼长、融合冲突、优劣对抗或互补,但绝对的分离状态是不存在的。在社会工作发展伊始,专业社会工作居于主导地位,它被赋予“专业科学”的光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而本土性社会工作虽然也发挥着固有的助人作用,却被矮化为“非专业”和“非科学”工作,受到冷落。随着社会工作发展的逐步深入,本土化成为主导性的话语,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的矛盾开始凸显,改造专业社会工作使其适应本土开始提上日程。虽然它也倡导专业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和本土性助人工作的重要性,但其社会工作价值、概念、理论和技术等框架是以专业社会工作为中心的。因此,本土化依然存在着难以契合的问题,为了透视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我们尝试使用“土生化”的概念。土生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土生化是一种过程,是本土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即本土性助人工作融合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模式和技巧而发展出了本土的社会工作模式;其二,土生化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深度的本土化,是以本土的价值理念、知识技巧和受众需求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是欧美模式向中国的迁移。以此为进路,以下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存在之问题和土生社会工作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专业社会工作的局限性与本土化的“绞溢病象”
  • (一)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局限性
  •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绞溢病象”
社会工作土生化之构建
  • (一)社会工作土生化路径构想
  • (二)社会工作土生化策略
  • (三)社会工作土生化案例呈现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