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从小区发展到小区照顾——以台湾在地老化经验为例

作者:
吴明儒 杨团 房莉杰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字数:
25317字
所属图书: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八)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小区”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实施界面与平台的趋势愈来愈受到两岸学者的重视,从平衡经济发展的小区发展政策,维护环境生态的永续小区政策,以至解决高龄社会的小区照顾政策可见一斑。台湾从1960年代即投入小区发展工作推动小区基础工程建设,1990年代之后随着台湾人口结构快速老化,将小区发展重点转为小区照顾。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以及小区具有在地及内聚的特性,使得高龄者较希望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终老。本文目的在介绍台湾小区组织如何面对高龄化社会的来临,政府的相关高龄照顾政策以及目前实施的成效等。

关键词:

在地老化小区发展小区照顾

作者简介:

吴明儒:台湾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杨团:

房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联合国发展研究所(日内瓦)访问学者、联合学者,伦敦经济学院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策理论、卫生政策、老年政策。

文章目录
·从活跃老化出发的小区照顾
·台湾小区照顾到社会照顾之起源与转变
建立小区预防性照顾网络及其内涵
  • (一)关怀访视
  • (二)电话访问及转介
  • (三)健康促进活动
多元化的小区为基础的照顾模式
  • (1)嘉义县长青活力站
  • (2)台南县(已于2010年底合并入台南市)村里关怀中心
各类小区照顾模式之成效
  • (一)CIC、CBC及CWC三种小区照顾模式的成效比较
  • (二)嘉义县长青活力站(CIC)之成效论析
·综合讨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