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的角色演变——解读上海中心城区“旧改”进程中的几个案例

作者:
钟晓华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359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实证研究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以“城市遗产”为题,无意从文物保护、建筑更新、城市设计等领域展开论述,而是将其置于城市开发的大背景中,以上海近年的“旧改”进程为例,通过案例比较,解读城市遗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角色演变。从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将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商业开发,到二轮“旧改”中自行更新的混合空间,再到“社会生态”理念引导下的遗产整体保护,不同的城市遗产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价值观念变迁、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在制度背景、自身初始条件、关键行动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更新结果,并反作用于城市更新。
关键词:

上海旧城改造城市遗产

作者简介:

钟晓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文章目录
城市更新语境中的城市遗产
  • (一)国外城市遗产保护历程
  • (二)国内城市遗产保护历程
  • (三)城市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上海“旧改”进程中的城市遗产
  • (一)第一轮“旧改”——破旧立新
  • (二)第二轮“旧改”——调整保护
  • (三)第三轮“旧改”——民生反思
解读石库门更新案例
  • (一)新天地——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再利用
  • (二)田子坊——遗产作为社会空间的再生产
  • (三)步高里——遗产作为价值整体的再评估
小结与反思
  • (一)初始条件的重要性
  • (二)“行动-结构”因素的关键性
  • (三)空间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