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的角色演变——解读上海中心城区“旧改”进程中的几个案例
作者:
钟晓华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359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实证研究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6.61-73
朱伟珏
摘要:
本文以“城市遗产”为题,无意从文物保护、建筑更新、城市设计等领域展开论述,而是将其置于城市开发的大背景中,以上海近年的“旧改”进程为例,通过案例比较,解读城市遗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角色演变。从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将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商业开发,到二轮“旧改”中自行更新的混合空间,再到“社会生态”理念引导下的遗产整体保护,不同的城市遗产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价值观念变迁、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动态过程中,在制度背景、自身初始条件、关键行动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更新结果,并反作用于城市更新。
关键词:
上海
旧城改造
城市遗产
作者简介:
钟晓华: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相关报告
探索上海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及其创新策略
重视奥运会的城市遗产与人文遗产
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历史景观方法
社会转型中的国家与个人
再造城与民
大栅栏:创新历史街区治理方式
纽约市“城市更新”与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演变
重建睦邻:广州的旧城改造、公民行动与承认冲突
迈向共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组织的成长曲线——以上海社会组织为例
文章目录
城市更新语境中的城市遗产
(一)国外城市遗产保护历程
(二)国内城市遗产保护历程
(三)城市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上海“旧改”进程中的城市遗产
(一)第一轮“旧改”——破旧立新
(二)第二轮“旧改”——调整保护
(三)第三轮“旧改”——民生反思
解读石库门更新案例
(一)新天地——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再利用
(二)田子坊——遗产作为社会空间的再生产
(三)步高里——遗产作为价值整体的再评估
小结与反思
(一)初始条件的重要性
(二)“行动-结构”因素的关键性
(三)空间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