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普遍的辍学
作者:
沈洪成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1279字
所属图书: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2.25-51
沈洪成
摘要:
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下乡?百余年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践行者们。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的观念著称于世,但是,他也提出了一种“强迫读书”的观点。在推动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总是会遭遇不愿读书的情况。为此,就要采取强制措施:强迫是一种必要的手续。社会上有三种人:自动要读书的;经劝导后才愿读的;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陶行知在总结芜湖房道尹、察哈尔张都统、河南王教育厅长所施行的办法时,提出了四条比较有价值的做法:县知事以下以推行平民教育为考成之一;十二岁以上出入城门应经警察持《千字课》抽验,不会读罚铜圆一枚;十二岁以上不会读《千字课》,每月纳“愚民捐”一角;主人阻碍属下读书,酌量罚款。这些具体做法并没有被普遍地践行,但是,强迫读书的做法却延续至今,成为教育下乡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悖论。木丰中学位于乡村、少数民族、边疆这样的边缘地带,教育下乡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
辍学
教育下乡
强迫读书
作者简介:
沈洪成:
1983年生,安徽怀远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一文,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等。
相关报告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问题与思路
河南省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青少年辍学状况研究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辍学的治理
香港学童辍学情况:辍学学童与成功复学学童之经验比较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辍学的简明统计
第二节 辍学的复杂形态
(一)从小学辍学走向中学辍学
(二)从显性辍学走向隐性辍学
(三)从非自愿辍学走向自愿辍学
(四)从终止学业走向反复辍学
·
第三节 辍学的历史呈现
·
第四节 辍学话语的建构
·
第五节 傣族人真的不爱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