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实地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Earthbound china “导言”读后感言
作者:
刘能
出版日期:
2010年10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0353字
所属图书: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289-302
谢立中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费先生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提出的方法论议题,梳理了费先生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见解。费先生认为社会人类学方法不仅能够用来研究中国社会,而且中国本土学者也能够很好地研究中国本土社会。“类型”概念的提出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文通过回顾Earthbound China“导言”中的方法论议题,概括费先生关于文化类型学的立场。他所提出的建立在文化类型学基础之上的密集式社区分析方法,在当代社会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文化类型学方法,对于解决典型和概括之间的两难困境,是一把利刃。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社区研究
费孝通
文化类型学
作者简介:
刘能:
相关报告
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费孝通关于山区发展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马林诺斯基与费孝通:从异域迈向本土
从费孝通学术研究被质疑谈起
费孝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费孝通社会学学科体系初探
志在富民:费孝通先生半个多世纪的乡村调查道路
费孝通与大瑶山的永恒情结
民族中的社会与社会中的民族——从费先生的民族研究谈起
社会认同与人类共同体建设
文章目录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的方法论议题
1.社会人类学方法能不能研究像中国这样的文明社会?
2.中国本土学者能否在本文化中做社会人类学的田野工作?
3.什么才是研究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恰当方法论策略?
Earthbound China
“导言”中的方法论议题
1.社区分析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的对立
2.文化类型学:理论问题引导下的分析框架
上述两个方法论议题的当代意义
1.文化类型学和理论取向的研究
2.社会人类学个案研究和大规模定量研究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