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第四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作者:
王延中 刘湘丽 崔红志 唐钧
出版日期:
2007年5月
报告页数:
61页
报告字数:
5771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No.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篇首先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状况,并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然后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探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成效,最后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作者简介:

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民族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主编,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民族学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国务院第八届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社会保障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发展、劳动社会保障等问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主持“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民族团结云南经验”等重大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办公室工作。出版《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刘湘丽: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劳动政策、日本产业政策等。

崔红志:本报告为卫生部委托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国情调研项目的总报告。除执笔者外,参加调研的同志还有:徐进、靳世花、姜风雷、韩悦思、强燕平、刘博、龙玉其、杨燕艳、魏霞、赵春燕、梁娟娟、刘蔚玮等。

唐钧: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目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
  • (一)参合与筹资情况
  • (二)基金使用情况
  • (三)补偿方式与方法
  • (四)受益情况
  • (五)管理情况
  • (六)组织体系及其运作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成效
  • (一)试点地区农民参合水平总体较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大多数农民的支持
  • (二)试点地区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有所扩大,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 (三)试点地区参合农民抵御大病经济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
  • (四)促进了卫生服务设施利用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筹资成本比较大,筹资机制还不够稳定和健全
  • (二)大病保险为主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面的扩大
  •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需要加强
  • (五)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办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确保参合贫困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 (一)进一步明确全国制度基本统一、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
  •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救助支持力度,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
  • (三)建立与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相衔接的相对稳定的筹资机制
  •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 (五)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 (六)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成本
  • (七)努力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 (八)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