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春天的蒲公英:新上海人第二代与法牵手——浦东新区开展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创新实践

作者:
曹洁 包蕾 严剑漪 李鹏飞
出版日期:
2012年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547字
所属图书: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作为上海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近年来,浦东新区外来青少年的社会法制管理教育的问题愈加突出,其中,外来青少年融入城市的渴望与城市认同感的缺失存在冲突、家庭教育受困于经济条件和抚养环境、犯罪亚文化造成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约束干预体系不足是主要原因。对此,在区妇联的支持下,浦东法院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启动了“春天的蒲公英——新上海人第二代与法牵手”项目,宣教活动全院参与、方案有机架构、内容全面立体、形式丰富生动,以法官讲师队伍和学校为主体、法院公众开放日和节日为契机、学生模拟法庭和互动为抓手,融合了“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小手”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法院的工作领域拓展、审判职能延伸、社会资源整合、教育对象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春天的蒲公英”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项目的发展做了展望:设立法制校长,细化授课层次;创建网上课堂,建设社区基地;完善志愿机制,联合公益团体;深化项目调研,提升样本功能,继续做大做强。
关键词:

理念功能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项目运行

作者简介:

曹洁:曹洁,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包蕾: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严剑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宣科科长

李鹏飞: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文章目录
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约因素
  • 1.融入城市的渴望与城市认同感的缺失存在冲突
  • 2.家庭教育受困于经济条件和抚养环境
  • 3.犯罪亚文化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 4.社会约束干预体系不完善
浦东新区探索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新举措
  • 1.“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成长历程
  • 2.“春天的蒲公英”的项目化运作特点
  • 3.“春天的蒲公英”项目法制教育的主要举措
“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理念创新和功能延伸
  • 1.“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理念创新
  • 2.“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功能价值
·“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教育效果
“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拓展
  • 1.设立法制校长,细化授课层次
  • 2.创建网上课堂,建设社区基地
  • 3.完善志愿机制,联合公益团体
  • 4.深化项目调研,提升样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