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青年慈善公益意愿和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作者:
刘娅萱 谭旭运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19839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慈善公益作为第三次分配方式,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青年人是我国慈善公益领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的公益活动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本报告基于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分析当前青年人慈善公益意愿和行为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青年人的整体慈善公益意愿较高,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得分尤其突出;慈善公益行为整体得分中等,志愿公益维度的得分高于捐款捐物维度。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低、阶层认同较高的青年人慈善公益意愿更高;而年龄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青年人慈善公益行为频率更高。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青年人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青年慈善公益平台,深化青年人对于现代慈善公益理念的认识,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慈善热情,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

志愿服务慈善公益慈善行为慈善意愿青年人

作者简介:

刘娅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谭旭运:男,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编委。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心态特征与演变趋势”(项目编号23ASH004)、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根基与践行路径”(项目编号2023YZD051)。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型期社会心态,共同富裕、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心理机制和路径等。出版著作《获得感:一种社会心理分析》《腐败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Political Psycholog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文章20余篇。

文章目录
·引言
研究方法
  • (一)样本
  • (二)测量工具
  • (三)人口学变量
研究结果
  • (一)慈善公益意愿的分布情况
  • (二)慈善公益行为的分布情况
  • (三)慈善公益意愿和行为的相关性
  • (四)慈善公益意愿和行为特点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讨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