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代差与代同: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
作者:
康岚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1563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69-83
吴小英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两代人在家庭主义认同的不同维度上的代差与代同后发现,青年人对于家庭主义的认同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导致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青年人更多地强调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有别于父辈认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家庭主义”。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
家庭
认同
利益
主义
青年人
作者简介:
康岚: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报告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原则辨析
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国家家庭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政策意涵
“韧性”的家庭主义和“脆性”的个体主义——透视城市婚姻礼仪的代际变迁
从家庭主义到个体家庭——个体化视角下的城市家庭认同变迁和女性崛起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与道德转型
隐蔽现象与社会排斥:以青年为例
从青年到成年的成年轨迹
青年的个人权利
青年慈善公益意愿和行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文章目录
·
引言 问题的提出
·
理论架构 家庭中的个体
家庭主义认同研究的新视角 个体的视角
(一)作为“责任”的家庭
(二)作为“权利”的家庭
研究方法 假设、指标和数据
(一)研究假设
(二)测量维度和操作指标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对于“责任”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
(二)对于“权利”维度的家庭主义认同
(三)对于个人自由和欲望的态度
(四)对于家庭主义认同变迁特征的探讨
·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