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族群孤岛与族群边界的维持

作者:
周大鸣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6569字
所属图书:
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族群孤岛,指的是那些在地理空间上与其族群文化母体相对隔离,而在文化特征上又与其周边族群处于某种疏远状态的人群聚落。这些人群所处地理空间相对孤立,居住人口相对较少,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在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有自身的特色,保持自己族群的认同。不过,本文所指的族群孤岛,更主要的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与世隔绝的社会文化单元,它们与其文化母体以及周边人群仍然有所接触,它们的孤立,往往只是体现在外在形式上的与其他人群的疏远和隔离。就此而言,这个概念与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些人类学者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与文化孤岛是有所不同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族群常被人类学者设想为在相对隔绝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和社会单元。这种设想实际上暗示了族群之间的人种差异、文化差异、社会分离、语言障碍以及自发而有组织的敌对等分离状态,族群也因此被作为与世隔绝的社会孤岛来加以描述。参见Barth,Fredrik.1969.Introduction,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t.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pp.9-38。(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族群与边界》,高崇译,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关键词:

民族畲族族群边界族群孤岛

作者简介:

周大鸣:(1958.12~ ),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美国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期刊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移民与都市化、应用人类学等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际国内课题20余项。代表作有《凤凰村的变迁》《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等。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文章目录
·引子
广西临江古镇的平话人
  • (一)作为族群孤岛的临江古镇
  • (二)临江人的族群边界及其维持
江西北部的浙江畲族移民社区
  • (一)新月畲族村族群文化的保存
  • (二)族群互动与族群关系
  • (三)族群边界保存和延续的原因
四川凉山的尔苏人
  • (一)族群边界的维持
  • (二)族群互动与文化涵化
·结果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