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从《乡土重建》来看作为“文化中间人”的费孝通
作者:
杨渝东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8012字
所属图书: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3.325-348
张静
周晓虹
乐江
摘要:
本文将首先进入费孝通1947年在其母校——伦敦经济学院演讲时的那篇发言稿“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症结”。也许面对的是刚经历过“二战”浩劫、心有戚戚焉的英国听众,在这篇表面上为中国文化“把脉”的文章中,费孝通实际上也为西方文化作了“义诊”,表现出极其冷静的“文化自觉”态度。这种态度与早年他提供给英国人的关于中国乡村的“中国农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或许构成了某种程度的暗示——改变英国人看待中国乡村和建构在其之上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也就是让他们看到中国乡村在建构现代文明中的潜在意义,即相对于西方建构其“抽象社会”的各种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机制,中国乡村社会具备了自下而上的理性化潜能,并在此过程中为社会重组造就了另一种结果。费孝通的这种文化信念,显然与自20世纪初期开始“贬抑”乡村社会的西方与中国学者构成了鲜明对照。因此,要了解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的心路,探究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科学界对乡村形象的“创造”过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这也是本文第二部分将要重点讨论的内容。本文的第三部分将重新回到《乡土重建》当中,从一个文化比较的角度整体性地理解费孝通对乡村经济问题、乡土社会的基本维系纽带以及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中一以贯之的乡土逻辑为“乡土重建”的主要思想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持。费孝通由此所形成的中国社会变迁的理想必然具有其独特的一面,虽然他的构想没有演变为现实,但是这种由比较而形成的“理想型”秩序,仍然对我们反思当下中国乡村在所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构想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提供了依据,而这正是这个“没有世界的世界”需要加以反思的。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东西方文化
文化中间人
作者简介:
杨渝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相关报告
当前农业农村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16年我国乡村建设与村庄社会关系
安徽乡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振兴着力点研究
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
政府担当:引领高水平乡村建设“华丽转身”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
2005年:中国民间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民社会——贵州省九溪村
中国大陆的新合作组织建设运动
教育与乡村建设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
·
摆在《乡土重建》前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序言
·
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中对中国乡村形象的塑造
·
作为文化比较的《乡土重建》
·
“文化中间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