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周晓虹
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个人简介: 1957年生于杭州。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1998)、《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2002)、《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2012/英文版2016)、《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2015/英文版2020)、《重建中国社会学》(主编)(2021/英文版2022)、《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2024)、《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2024)及“社会心理学系列”五种(2022年起陆续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乐江张静 周晓虹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2016年适逢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联袂举办了“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会议邀请了中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60余人莅临太湖之滨隆重纪念“江村调查”这一中国社会学暨人类学学科的历史性事件。会议的主题是“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本书即会议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合集。
  • 中国体验
    周晓虹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以及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由此认为,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作为197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迁及其结果的一体两面,赋予我们这个独特的时代以完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自然构成了我们理解这场大变迁的双重视角。如果单单总结“中国经验”而忽视“中国体验”,我们就不可能发现在这场涉及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起了何种作用,他们的欲求、愿望和人格在改变中国的同时又发生了何种改变,表现他们喜怒哀乐的社会心态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潮起潮落,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过、现在又在面临着何种困窘和茫然。
  • 我国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受到人们尤其是社会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孙立平,2005)。“对转型的学术关照不仅为锻造中国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而且或许能够使这场转型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从而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这场巨变的精神意义。”(周晓虹,2014)不过同人们对转型的高度关注相比,尽管在这一领域也产生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伊亚尔等,2008),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尚不能回应转型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挑战。不仅“转轨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看上去几乎没有在可观察到的现象中反映出来”(乌斯怀特、雷,2011:25),而且在诸如社会心理学这样的本应关注社会变迁的学科中,也缺乏对社会转型的系统和长期的研究(王俊秀,2014)。
    关键词:
  •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
    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化,将自己熟悉的场景置于客体的位置;而就后者而言,正是因为研究者对自已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他才能够自觉地站在主位立场,借用源自西方但研究者又深知其局限的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自己的社会。换言之,文化自觉保证了研究者从事研究时"进得来"和"出得去",也赋予了他们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相互切换,以"他山之石"雕琢中国之"玉"的学术潜能。
    关键词:
  • 现代社会的批判与重建——社会学的诞生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缘起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社会学是传统社会发生断裂或所谓“现代性”的产儿,这一知识体系的出现是西方知识界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一种反应,这决定了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重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一开始,这一重建工作就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获得了推进,而第一代社会学家还从不同的学术路径出发,就社会建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理论既影响到西方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西方社会学以保守和改良性质。
    关键词:
  • 《孝道观念变迁下的代际关系适应研究——基于ChatGPT整体取向的质性文本分析》评审意见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孝道观念变迁下的代际关系适应研究——基于ChatGPT整体取向的质性文本分析》尽管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以苛求的标准还是在这样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其一,我在2015年完成的《文化反哺》一书中就曾提及,孝顺其实是由“孝”与“顺”两个行为维度构成的,进一步民间所谓的“孝顺”,揭示了“顺”是“孝”的核心,现代社会年轻一代基本上是通过“孝而不顺”来实现他们与父母间的平衡的。因此,如果作者能够将孝道拆解成上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能会看到更多的现实面向。其二,我虽然对新技术满怀憧憬,但该文对新技术的使用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因技术进步而派生出的意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