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聚落与交通:“路学”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

作者:
周大鸣 廖越
出版日期:
2019年3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9828字
所属图书: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传统的社区研究侧重于村落和城市社区内部的制度、结构与进程,对社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关注较少,而区域研究的理念则强调将微观社区置于一个更大的地理范围进行考察,然而问题在于这个“更大的地理范围”的边界究竟如何确定?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将区域的交通纳入研究的范畴,考察村落与城镇的连接方式,厘清区域内的城乡结构。鉴于此,本文将引入“路学”的视角,考察聚落与外界连接的交通网络,着重探讨道路网络变迁对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结构道路网络城乡结构

作者简介:

周大鸣:(1958.12~ ),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美国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期刊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移民与都市化、应用人类学等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际国内课题20余项。代表作有《凤凰村的变迁》《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方法》等。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

廖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候选人。

文章目录
·引言:从“路学”说起
·聚落与外界如何连接
道路网络与中国城乡社会结构
  • (一)史前时期
  • (二)传统社会时期
  • (三)工业社会时期
一个案例:大靳村的路
  • (一)大靳村概况
  • (二)“朝圣之路”与晋商之路
  • (三)“尴尬”的汽车路
  • (四)“可望而不可即”的高速路
问题与讨论
  • (一)从封闭到开放
  • (二)从“串联”到“并联”
  • (三)从中心到边缘
·结语:大靳村个案的意义与未来“路学”展望
·重修小靳村东岳神祠记
·顺治九年重修东岳庙碑记
·重修东岳庙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