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生计与社会:定居之后的牧民生活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报告页数:
39页
报告字数:
34657字
所属图书: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另一个表现,生活方式影响生产方式并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因此生活方式是用来界定其他社会现象、区别不同阶级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后来韦伯和凡勃伦在马克思定义的基础上,把生活方式引进社会学视野进行研究,并逐渐将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使其发展成为社会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韦伯认为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地位受尊敬程度的决定作用意味着,地位群体是一套‘习俗惯例’(conventions)的专门拥有者”。凡勃伦则运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生活方式除了阶级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地位外,还与阶级的炫耀性有密切关系。就东乌旗来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牧业体制改革使牧民从以往大范围、长距离的游牧生产方式转变为如今网围栏内的定居放牧生活。从游牧到定居,首先发生改变的便是群体的居住格局,其次随着经营观念的不断转变,定居化程度的逐步完善,牧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东乌旗的整体生活面貌相应呈现出一种共同的表现特征。由此,这一章内容笔者将从社会的视角出发,围绕空间转变、经营意识以及全旗范围内的社会分化问题几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空间与生活:居住格局转换中的家庭生活
  • 房屋格局及生活空间的改变
  • 空间变迁中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意识与贫困:牧业经营中的生活图景
  • “提溜一只羊”与“推倒一头牛”:何以致贫
  • 从饮酒到酗酒:生计变迁中的困苦与无奈
第三节 以“旗”为视角:牧民的社会分化
  • 经济分化
  • 身份分化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