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在多元一体中寻找“我们”

作者:
杨宜音 张曙光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8316字
所属图书: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大转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碎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中国梦”的提出,承载着一种用心理力量——“同心”——来凝聚社会的设想。承认多元,但同时也坚持一体,或者说,透过包容和协商、合作和共享的机制,将“多元”有机地凝聚成“一体”,并建构一种能够提供强有力支撑的社会共识,也就成为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积极进取的社会心态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共识”为“同心”的两个不同面相。本章试图探讨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心理机制。

关键词:

社会心态心理健康多元一体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张曙光:1939年9月8日生于陕西长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兼职教授。 曾参与“六五”经验总结,“七五”国力预测,“八五”改革大思路,2000年的中国,中国以及深圳和海南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亲自主持了体制改革中的宏观经济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科,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等重大课题,做出了多方面的理论创造。共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英俄文译著5部(篇)。 主要代表作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副主笔)、《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执行主编)、《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Measuring the Costs of Protection in China”(合著)、《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制度·主体·行为》、《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曾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和著作奖,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两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文章目录
·社会凝聚的社会心理机制:关系化、类别化与镶嵌化
·去上下结构的社会建构:群际关系的扁平化设计
·形成社会共识:沟通与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