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论垦区文化认同与垦区身份认同的调节作用

作者:
赵德雷 杨宜音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4556字
所属图书: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快速转型的当代中国,人们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个体社会成员在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也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动与调整。虽然决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是客观经济地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并最终决定其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是他们对自身所处地位层级的主观评价以及相伴产生的公平或不公平体验。当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各种不平等同时出现,原本个体化的不公平感知便极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公平缺失心态。当前,人们自评所处社会地位层级低于其客观地位水平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以收入、职业等标准判断后处于社会上层、中上层的人,却认为自己只能算作下层或中下层;自认为属于社会中层的人所占比例大大降低。社会层级认同相对客观地位向下偏移的现实,既是人们不公平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会令公众的这种负面感受加剧,并给社会心态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本章意图探究有可能缓和此主客观矛盾、提升人们公平感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会心态心理健康垦区

作者简介:

赵德雷: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zhaodelei@hrbeu.edu.cn)。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文章目录
·社会层级认同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关联
垦区人的社会层级认同
  • (一)社会层级认同的总体特征
  • (二)社会层级认同的群际差异
社会层级认同与公平感的关系
  • (一)垦区人社会公平感的概况
  • (二)社会层级认同对公平感的影响
垦区文化与身份认同在社会层级认同与公平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 (一)垦区人的社会认同
  • (二)垦区文化认同和垦区身份认同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
  • (三)垦区文化认同与垦区身份认同对社会层级认同与社会公平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讨论
  • (一)社会层级认同参照系的变化及其对公平感的影响
  • (二)垦区文化认同与垦区身份认同调节着社会层级认同和公平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