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满琪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女,福建泉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与行为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1项。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与挪威合作课题等多个项目,在《社会学研究》《亚洲社会心理学》《心理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领域:①社会心态,关注不同领域展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如情感分层、道德情绪,代表作为《情感分层的初步探讨》;②情绪心理学,关注群体情绪、社会情绪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代表作为Priming Modernity and Work Experiences Strengthe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ness/Harm Concerns and Anger、《群体情绪及其测量》;③教育社会心理学,关注教育领域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
    陈满琪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第六本。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战略合作单位为智媒云图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书主题是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具体细分为社会阶层与幸福感、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以及网民社会心态三大部分。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部分,分别从主观社会阶层、主客观社会地位和自我类别化视角扩展社会阶层研究。本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当前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下为主,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弱势群体,对于未来和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较高。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关系紧密,对阶层预期影响较小,并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主客观社会地位负向预测社会参与意愿,正向预测社会参与经历。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优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低估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当类别化为弱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高估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在幸福感获得上,追求投入取向的幸福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意义取向次之,享乐取向最低。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部分,尝试探讨公众的风险认知、死亡态度和创业心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和项目相关的城市,地方认同水平越高,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风险认知度越低。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有所减少;对于死亡的中性接纳有所提高,宗教信仰对于死亡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的接纳上。幸福感程度更高的个体对死亡的逃避性接纳和趋向性接纳程度均较低,对死亡的中性接纳程度更高。就创业心态来看,仅两成以上创业者认为自己创业成功,创业者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日常创新行为得分以及对创业环境的评价显著高于非创业者。网民社会心态部分以房价和网络民族主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了网民社会心态,描绘了澳门网民的社会心态特征,揭示了城市网民在微博上的房价关注度与城市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关联。国际冲突对网民心态的影响已超越单纯民族主义情绪下的社会动员,变成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过程。
  •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陈满琪 杨宜音 李原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社会心态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公平感、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价值观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包括全国随机抽样的样本、部分省市的社会心态观测点入户调查数据,也包括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是在社会心态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完成的,通过系列的研究探讨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
    陈满琪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八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本书分为总报告、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专题调查、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四大部分。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0)
    陈满琪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03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九本。本书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社会心态,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风险感知与未来预期、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抗疫信心与社会态度三个方面力图还原从国内疫情初期到疫情防控常态期民众社会心态的特点、变化历程,展望了疫情对未来社会心态的影响。本书发现,民众的风险感知程度在疫情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风险感知程度也有差异且受信息公开程度的影响,民众对未来一年生活的预期明显下降。疫情中民众的社会情绪以担忧和乐观为主,积极情绪随疫情的进展呈现上升趋势,消极情绪随疫情进展呈下降趋势,社会心态随疫情得到控制日渐积极。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信任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民众对官方媒体和官方信息的信任,疫情信息发布及时、公开透明,提升了民众抗疫信心。疫情对未来社会心态的影响应着重注意避免不良社会情绪增加、人际不信任加深、社会共识难以形成和一些不良的个体价值观盛行的风险,为此,应从个体心理健康到社会心态培育入手,理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建构常态下的社会心理建设体系,消除疫情影响的同时着眼于未来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
  •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1)
    陈满琪 副主编 ;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十本。本书主题是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撰写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全书从安全感与公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探索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已涌现出的社会心态。本书发现,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民众具备了安全感、公平感、信任感有所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提升,社会压力有所下降,美好生活需要保持稳定,美好生活体验有所提高,心理弹性、亲社会行为参与度、国家认同程度较高,自我社会阶层认同整体提升等有利社会心态,然而也面临食品、个人信息和生态环境安全感不高,个人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不理想,社会支持感下降,参与公共事务程度不高,低社会阶层获得感、幸福感较低等不利社会心态。本书认为,死亡焦虑感越高,个体的幸福感、安全感、信任感越低,负向情绪越强;内在目标追求能增强人们的幸福体验,外在目标追求可能减少幸福体验,实现共同富裕应关注如何减轻民众基本生活压力,缩小低社会地位群体的范围和规模,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民众正视死亡、缓解死亡焦虑等。
  • 社会正念及其与道德关系的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社会正念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始终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权利,尊重他人都喜欢由自己做出选择的方式,从而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他人。基于社会正念概念和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差序格局,本研究试图探讨传统的等级观念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正念行为,并且这种影响是否具有代际差异,社会正念与道德判断之间具有何种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是否受等级观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正念受等级观念的影响,社会正念具有内群偏爱的现象,社会正念的程度和道德判断在某些条件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讨论部分分析了社会正念与文化规范的关系、社会正念和道德判断的差异。
  • 青年美好生活满足度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分析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青年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体现在个人物质、家庭和人际关系、国家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满足度如何影响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采用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描述青年群体的美好生活满足度现状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美好生活体验与需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青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00后”、家庭月收入5000元及以下、低主观社会阶层的青年群体是需要被关注的对象;个人物质满足度低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最大;家庭和社会关系满足度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正在减弱。应理性看待美好生活体验低于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与体验之间的差距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青年美好生活满足度更高,会带来更积极的社会心态。建议调整青年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保民生是稳定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关键要素,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发挥家庭在稳定青年社会心态中的积极作用。
  • 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冲突判断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研究分析了自我类别化对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判断的影响,探讨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和后致性获得如何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以及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后致性获得、自我类别化如何影响个体对群际冲突严重程度的判断。采用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社会心态调查(CASS-INTELLVISION Social Mentality Survey 2017)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相对较弱势的群体;个体的自我类别化影响其对群际冲突严重程度的判断,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较优势群体时倾向于较低估计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较弱势群体时倾向于较高估计群际冲突严重程度;个体类别化为富人或穷人,对群际冲突严重程度判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再次是雇主或雇员,最后是干部或群众;个体的自我类别化与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后致性获得虽关联密切,然并非一一对应。
  • 群际不平等条件下农民工三种行为倾向的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低地位群体采取何种行为倾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群际地位关系知觉或群体认同程度等。当低地位群体知觉到群际关系是不稳定的时,对群体认同程度高的成员可能采取抗争的措施,如集体行动;当低地位群体知觉到群际关系是稳定的时,对群体认同程度较低的成员可能采取寻求外群体帮助的行为倾向,对群体认同程度高的成员则有可能采取拒绝接受来自外群体帮助的行为倾向。
  • 奥运价值观对爱国情感和奥运关注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奥运会作为一个重大的事件,往往吸引全世界民众的极大关注。民众对奥运的关注包含着许多方面。从个体层面来看,民众可关注奥运会对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如个人经历、体验。从国家层面来看,民众可关注本国在奥运会中的表现,如金牌数量。作为民众与国家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桥梁,探讨奥运关注的国家层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注重面子的国家,面对可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民众的奥运关注具有何种特征、这些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 代际和公私观念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作为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公共参与不可避免具有了“公”的色彩。公私观念归根结底在于如何界定“公”和“私”的边界和如何处理“公”和“私”的关系,因此个体所持有的公私观念势必对其卷入公共事务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