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青椒”育人行为与社会心理研究

作者:
支振锋 冯丹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4443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5~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因尚在学术成长期,资历浅、压力大,面临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而自嘲为“青椒”。但他们身处高校文科教育第一线,积极参与社会舆论,是对社会舆论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可以发现,“青椒”职称级别居中,虽然职业稳定性高,但科研、职称、收入等压力较大。在育人行为上,师德学风整体正面,重视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但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在社会心理上,坚定支持中央,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参与意识强,但参与途径不足,导致社会关怀度下降,出现自我贬损现象。值得重视的是,“青椒”已成为体制内权利、资源和参与途径贫困的群体,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主观体验却比较差。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行高校行政化、“青椒”政治参与渠道不足及不太合理的科研与经费管理制度,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因此,必须探索有利于青年教学科研人员成长的新体制,在思想上尊重他们,在制度上保障他们,尤其是要给他们提供在本单位内部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有序的参与渠道,满足他们的参与需求。

关键词:

社会心理政治参与“青椒”育人行为体制内贫困

作者简介:

支振锋: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法治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网络治理与法治、法治指数评估、司法改革、法治理论、比较政治、数字法治。

冯丹: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群体、网络行为、医疗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等。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以及《改革内参》《决策要参》等咨询决策刊物上发表文章共计20余篇。主要作品有:《第三条路径—见证门头沟区医院改革》(合著)、《北京市社会发展2011》(合著)、《北京市社会发展2012》(合著)等。

文章目录
北京市“青椒”的基本情况
  • (一)职称级别居中,多数无行政职务
  • (二)党员多,信教少,但存在党员信教的情况
  • (三)职业稳定性高,部分高龄未婚
  • (四)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收支状况不容乐观
  • (五)科研、职称、收入成为压力源,健康状况需关注
北京市“青椒”育人行为分析
  • (一)师德师风总体正面,学术环境亟须改善
  • (二)教学注重专业知识,部分“重科研轻教学”
  • (三)重视学生主流价值引导塑造,存在自我价值宣扬倾向
北京市“青椒”的社会心理
  • (一)普遍支持中央整风,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
  • (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位,认为宣传方式有待改进
  • (三)社会参与意识强烈,但渠道路径有限
  • (四)公共关怀度下降,出现自我贬损现象
“体制内贫困”现象
  • (一)社会分层中的体制内贫困群体
  • (二)国家治理中的微观体验差群体
  • (三)专业化进程中的知识民工群体
行为与心态偏差成因
  •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转型等宏观因素
  • (二)管理体制和保障力度等中观因素
  • (三)个人成长等微观因素
改善之道与对策建议
  • (一)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坚持党委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引领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
  • (三)创造良好学术环境,构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机制
  • (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 (五)扩宽制度化表达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 (六)发挥学术专长,提高青年教师参与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 (七)加强舆论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八)加强前沿研究,探索转型期青年教师工作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