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分配观念:理论解释与经验现实

作者:
秦广强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5471字
所属图书:
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一直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分配理念,这反映了人们追求资源与机会均等分配、保障公平合理的朴素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政策实践上,均很好地保障了“平等主义”的原则,而社会分配差距一直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代替了“平等主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行业、阶层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普通民众对不断上升的分配差距表达出一定的不安甚至是不满,这些对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怀默霆,2009;李路路等,2012)。近年来,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以来的重大政策文件中均没有再提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而是代之以“更加注重公平”、“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新表述,这些都表明分配公平与利益协调问题在当下的突出意义。

平等与公平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重要社会理念,也是基本的社会分配原则与制度实践,但从概念范畴上讲,二者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平等更多的是从社会结果的角度来衡量,比如有价值的资源、机会在社会成员之间是否得到均等的分配,社会成员是否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并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而公平则聚焦于社会分配本身,即分配的过程、原则是否合理,是否与道德、正义相符。平等不意味着公平,改革开放之前“平等主义”的理念与制度实践是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害;同样公平也并不意味着平等,基于才干、教育、努力等个人获致性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差距被人们认为是合理、公平的。总之,平等并非人们做出规范性价值评判的标准,公平与合理才是人们评判的最终依据。因此,社会分层研究不仅要描绘不平等分配的状况,也要分析这种不平等是否公平、合理,人们是否认可和接受。

关键词:

区域差异群体差异分配观念

作者简介:

秦广强:1985年生,山东莘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含合著)2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及其他委托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分配观念相关理论解释
  • 1.自利理论与“结构决定”
  • 2.相对剥夺理论与“群体参照”
  • 3.基本共识理论与“文化传统”
  • 4.分配观念与制度环境
第二节 分配观念经验现实
  • 1.收入分配差距感知
  • 2.“提低”还是“限高”?
  • 3.感知的收入差距指数
  • 4.收入分配公平观念
第三节 群体与区域差异
  • 1.阶层差异
  • 2.年龄差异
  • 3.区域比较:经济富裕与感知的不平等
第四节 小结与启示
  • 1.研究发现
  • 2.何以贫富差距拉大而社会保持总体稳定
  • 3.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