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乡村调解异化及其结构分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590字
所属图书:
城乡中国基层治理:经验与逻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2.106-119
魏程琳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行送法下乡的同时,基层社会出现了“迎法下乡和“信访信闹不信法”的吊诡现象,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乡镇派出所寻求治安调解,然而调解的效果却出乎调解者的意料,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隐患。治安调解在发生机制、效果、功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异化。在治理转型时期,面对规则混乱的社会,国家将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策略;基层政权弱化导致乡村社会“矛盾悬浮”,而理性化的农民采取“闹或访”的方式又迫使基层政府介入调解。然而,自利自保的基层政府无原则的调解方式消解了自身权威与合法性,进一步诱发更多的无理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调解异化在农民、基层政府和国家各怀利益期待的共谋中产生。
关键词:
地方治理
乡村调解异化
治安调解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宜丰生态文明工作经验的启示
基层协商民主在治理中的作用:瑞士经验借鉴
山东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共同缔造”与城乡一体化
从佛山看中国
黑龙江省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治理问题研究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黑龙江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
地方权威的授权来源
中国地方治理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公民权实现问题(2001~2013)
土地流转发生中的权力实践:中央与地方
文章目录
调解异化的现象与后果
(一)医闹案的调解
(二)调解异化及其影响
调解异化的结构分析
(一)基层执法权上移与“矛盾悬浮”
(二)乡村行政策略
(三)国家治理转型中的规则混乱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