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会是谁的?——战后台湾早期农会法令规范及其演变(1945~1974)

作者:
林宝安 LinBao’an
出版日期:
2010年4月
报告页数:
42页
报告字数:
37984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5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何以战后台湾地区农会的法律规范一直依赖“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经过二十余年的延宕后,才于1974年回归“农会法”的修正?过去有关此一演变的讨论,大多只简单强调农会本身业务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变迁因素的作用,未能深入说明背后的关键。本文认为,在现实制度面部分,主要因为一方面农会信用部之二年期定存无法免息,影响其动员储蓄与资金配置功能,不仅造成资金离开农村,且影响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更因为信用部无法办理甲种存款的支票业务,将切断其与主要工商业资金活动的联结,严重影响农会信用部的业务。信用部问题遂成为修法的关键所在。不过,虽然存在着要求修正“农会法”的压力,“政府”却以“农会法”应适用全中国而不应仅以台湾状况修法加以否决,而以持续修补“改进办法”响应社会需求。最后促使“政府”放弃修补“改进办法”转而回归修正“农会法”正轨的关键,则在蒋经国接任“阁揆”并置换主要财经决策官僚,特别是打破“光复大陆”梦想的冲击下,才开启“农会法”因台湾现实需要而“修法”的进程,也是“农会法”“本土化”的开端。

关键词:

农会农会法信用部

作者简介:

林宝安:林宝安,台湾义守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本文曾发表于2009年4月24~25日由台湾政治大学大陆研究中心主办之“两岸农村治理与乡村发展”研讨会。作者感谢评论人毕天云教授的评论以及与会学者的意见,惟文责仍由作者自负。

LinBao’an:

文章目录
·前言
·以办法暂时代替“农会法”
·“农会法”“本土化”的障碍与解决
1974年“农会法” 农会是谁的?
  • (一)威权侍从主义下的农会
  • (二)行政化与去合作化的农会
  • (三)三位一体 镶嵌于地方社会的农会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