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西方哲学视域中的幸福
作者:
张艳芬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9875字
所属图书:
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1978~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28-49
上海大学“城市社会转型与幸福感变迁”课题组
摘要: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Pascal)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苇草”。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而言,苇草无疑是脆弱与渺小的。然而,就在苇草以思想来收摄这浩瀚无垠时,它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尊严和伟大。人们总是以思想来检讨一切,而幸福就是在检讨人生时所产生的一个根本问题。古希腊的思想者苏格拉底(Socrates)告诫我们,没有经过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这个检讨是困难的,因为思想是困难的,否则也就不配享有那尊严与伟大了。人们通过各自的时代以及各自的生活来思考幸福,这些思考尽管在其形态与表现上有着重要的差别,但它们都来自并且归属于这能够思想的苇草。因此,在一个思想普遍陷于倦怠的时代,检讨思想的历史就和检讨自己的生活同样重要。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是独自地检讨自己,而总是作为历史的人来检讨自己,幸福尤其如此。
关键词:
思想
幸福
西方哲学
检讨
作者简介:
张艳芬:
相关报告
评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几个问题
“抽象的人”和被“建构”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社会学——纪念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20周年
陕西进城务工青年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陆学艺的“三农”思想
小城镇研究与发展——重温《费孝通文集》(第十三卷)
社会共治的思想源流
进步知识分子的性教育文化观
“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与民族学术话语之思想语法真解
析陆学艺社会分层思想品格
文章目录
·
享受快乐的幸福
·
追求至善的幸福
·
直面痛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