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法律与习俗之间的性别因素——从性暴力个案看妇女权利的法律保障
作者:
濮亚新
出版日期:
2005年8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40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8.410-423
刘伯红
谭琳
姜秀花
宓瑞新
摘要:
虽然我国性暴力的实际状况难以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不报案、不立案、不起诉等途径,逃脱人们视野的性暴力案件数量可观。强奸历来是刑法严厉打击的对象。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罪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个性暴力个案过程的分析,来认识案件进行中双方当事人的策略及其可利用的资本,特别是法律与习俗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的访谈资料全部来自于女性受害者,希望从女性受害人的角度,了解她们对此事的看法和策略。
关键词:
法律
妇女权利
习俗
性暴力
特定资本
作者简介:
濮亚新:
相关报告
性别政治与商业性性交易的性工作权争议:合法劳工抑或违反人权的性暴力?
论丈夫对妻子的性暴力——以刑法学为视角
侵华日军性暴力对中国女性的摧残——抗战时期山西盂县日军性暴力受害者调查
环境与策略:“北京+15”之际的妇女权利传播倡导——以对妇女的暴力为例
妇女权利视角下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参与的权利:2014年妇女组织推动妇女发展的新进展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金融危机对中国妇女的影响
妇女与教育
妇女与参政
妇女与环境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双方当事人的策略
(一)私人化案件
(二)强暴的消失
案件中的特定资本
(一)社会支持系统
(二)资本结构 法律与习俗
(三)性别化权利关系的再生产
·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