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及未来趋势

作者:
吴要武 李天国
出版日期:
2006年4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0667字
所属图书: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No.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和吸纳就业人员都呈现迅速下降趋势;而第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不仅吸纳了绝大多数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力,而且吸纳了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从生产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变化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增长有三个时期:改革之初到1988年,1992~1996年,2003年至今;非农就业下降出现停滞有两个时期:1989~1991年和1997~2002年。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停滞来看,主要成因于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步伐,大量的富余人员从国有集体经济部门被排斥出来。这个时期,尽管第一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继续下降,从业人员却一直徘徊在50%左右。

虽然城镇就业压力很大,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部分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劳动者和遭遇就业冲击的下岗失业者。国企改革带来的就业冲击逐渐被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吸纳,到2003年,徘徊了6个年头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开始下降,2004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迅速下降了2.2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最迅速的一年。国企改革加速带来的严重困难时期基本上结束了。由于国企改革导致的就业机会破坏将会减少,2003年以来的增长速度还高于1998~2002年,可以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由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很快就会减少,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将更加依赖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产值近年来出现了反弹,从2003年占GDP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15.2%。这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出现了更加迅速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速度将会下降,这时,中国城镇很有可能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无限供给曾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市场态势,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将会发生改变: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再是水平的,而是开始向右上方倾斜。这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带来深远的影响。

专图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本文旨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化历程进行分析,对未来的供求态势变化方向进行预测,并就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劳动力未来趋势就业状况就业需求

作者简介:

吴要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领域主要为劳动经济学和微观经济计量学。擅长微观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质量评估),多次担任世界银行顾问。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上,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经济学》等选载。 2003年以来,一直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增长、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对部分资源型城市做了长期的追踪性研究。2011年以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劳动经济学前沿文献选读”,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提供学术训练,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受到研究生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学界同行的好评。

李天国:李天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文章目录
·中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态势
中国的就业需求变化
  • 1.中国非农就业弹性的变化——描述性结果
  • 2.非农就业弹性的估计——计量分析结果
  • 3.中国城市新增需求的变动趋势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态势
  • 1.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
  • 2.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非正规化
未来就业态势判断
  • 1.未来劳动力供求态势的变化
  • 2.就业促进政策对劳动力市场态势的影响
·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