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报告

作者:
杨海滨 张秀峰 佟立成 范永胜
出版日期:
2016年2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7565字
所属图书:
北京青年社会结构变化与共青团工作改革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教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接触较多,传道授业过程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开展对青年教师的调查研究,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团结、凝聚工作,既是团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交流青年教师教师群体

作者简介:

杨海滨:杨海滨,北京团市委副书记。

张秀峰:张秀峰,北京团市委大学中专部部长。

佟立成:佟立成,时任北京团市委大学中专部副部长,现任北京团市委中少部部长。

范永胜:范永胜,北京团市委大学中专部干部。

文章目录
·群体总量
·抽样方法
群体特征
  • (一)群体高知高学历特征明显
  • (二)专业教师职称呈现“纺锤状”,晋升副高出现“职称拥堵”
  • (三)对现行高校科研制度持保留意见,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是其压力来源
  • (四)课外师生交流方式有待改进
  • (五)工作、生活稳定,收入以工资为主体,住房是最主要的困难
  • (六)社交以同学为中心,以单位为半径,校园成为其后天形成的熟人社会
  • (七)单位是问题诉求和解决的主渠道
  • (八)网络表达趋于理性,但网络影响力不容忽视
  • (九)对未来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工作思考
  • (一)青年教师是“讲台上的青年”,是具有“身份双重性”的特殊青年群体
  • (二)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交流服务平台
  • (三)青年教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工作方法
  • (一)开展青年教师“认识社会 回报社会”专项实践活动
  • (二)举办“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即圆明园论坛)
  • (三)组织青年教师到街道乡镇挂职锻炼
  • (四)推进“我爱我师”市级优秀青年教师评选
  • (五)开展“五四杯”青年教师系列体育赛事
  • (六)筹建“首都青年教师智库”
  • (七)推出青年教师“网络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