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郑真真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学。

  • 中国流动人口:健康与教育
    林宝 张妍 郑真真 牛建林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本书利用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北京、深圳、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健康和教育两个视角研究了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书中的研究报告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揭示了不同时期流动人口的健康和教育状况及其面临的实际问题,阐释了人口流动与健康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剖析了近年来公共政策的改变对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教育的作用。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制定有助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提升的公共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将为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 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
    尤丹珍 合编 ; 娄彬彬牛瑞琴郭大平 刘鸿雁 汤梦君 合著 ; 郑真真 解振明 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11月
    本书通过丰富的农村实地调查资料,研究了20世纪最后2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书中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用大量第一手实证数据和访谈结果生动地表明,有过外出经历的妇女和没有外出经历的妇女在妇女权益、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婚育行为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作为中外人口学和经济学学者合作的最新力作,本书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探讨了一系列的问题,既有深入严谨的定量研究,也有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分析。
  •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5(2004)
    都阳 郑真真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06月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三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一分析2003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这个报告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讨论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同时,还从更广的视角着眼,特别分析了在人口转变现阶段一系列与人口问题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专题报告二分析了2003年就业状况,并针对2004年的就业形势提出展望和政策建议。专题报告三把教育发展状况与人口转变、就业促进相结合,分析了教育发展的问题和政策思路。下篇包括9章,分别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其他数据分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机会享有上面的性别差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并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探讨教育作为社会流动和社会激励的一个杠杆的作用。最后,在分析了教育投入政策和机制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报告作者关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
    张春延 郑真真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书为“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JFIBS)”项目的主要成果,由原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合作,于2006 年底启动,历时7年,在江苏六县/ 市开展了基线调查和两次跟踪调查,是中国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中首次对相同调查对象的跟踪调查。本书阐述了符合各类生育政策群众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生育计划以及生育行为,指出了社会、经济、政策/ 制度等因素在宏观、家庭和个人层面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厘清了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生育行为对未来生育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JFIBS 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为中国生育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中国生育转变
    郑真真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书基于公开数据、已有实证研究和作者研究成果的回顾、梳理、分析,总结了70年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变化,分析了生育转变时期和生育转变后低生育率时期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回顾了随着生育率下降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并结合具有全球共同特点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讨论了低生育率时代的计划生育和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取向。本书将宏观视角和微观层面的个体分析相结合,分析宏观对微观的影响机制和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机制;注重从家庭和性别的视角,分析和判断生育转变进程的重要事实;将生育转变置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之下,并与生育转变不同时期的相关国际研究发现进行比较。
  • 教育统计与教育发展指标:国际比较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中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同时, 中国人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且人口转变在全国并不是同时发生, 带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导致当前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人口结构的差异。这种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时期特征、年龄特征和地区特征, 在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现状和教育存量时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避免从不合适的指标比较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关键词:
  • 受流动影响的妇女研究综述(2006~2010年)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关键词:
  • 中国女性人口流动状况与变化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通过分析“六普”资料并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到女性人口流动的模式虽有所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首先,女性流动人口的结构呈现多元化,已经不能再用“打工妹”来加以概括;其次,女性的某些流动特点逐渐与男性相似,但仍然有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大多是由于男女两性的家庭角色不同造成的。女性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以及流动女性一些特征的变化,与21世纪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 在流动中求发展——流动与妇女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妇女流动模式的多样化趋势以及更多有关人口流动研究项目的开展,中国的相关研究从早期主要关注流动中的妇女群体,发展到更多关注人口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同流动人群的特征,呈现出题材的多样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本文将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流动人口中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以及分性别的流动原因。初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征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关键词:
  • 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从社会性别和发展的角度,依据“资源/机会—个人竞争力/能动性—决策与选择—结果/影响”的分析框架,分析和比较了北京世妇会以来20年间人口迁移流动对农村妇女的影响。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外出从事非农劳动的机会,她们大多能自主决策、外出打工,作为劳动力流动的务工经历对农村妇女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流动者面临诸多长期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妇女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更要顾及家庭,传统家庭角色的需求致使流动的负面影响更为集中于妇女身上。本文总结了流动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历史作用,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讨论了新形势下的乡城流动。
    关键词:
  • 透过现象看问题——人口学与社会性别研究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关键词:
  • 20年全球人口形势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距今已近20年,其间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各国人口形势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全球人口态势与当时已经明显不同: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大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控制;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也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艾滋病、贫穷、饥饿和战乱依旧困扰世界上的一些地区等待。本文从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人口结构以及引起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出生和死亡等方面,介绍1994年以来全球人口形势的变化特点,分析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相关问题与挑战,讨论国际人口变化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 中国高龄老人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
    出版时间: 2021年01月
    关键词:
  •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教育地位的指标之一,而教育地位则是现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核心内容。由于教育地位的量化比较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受教育程度代表教育地位。考虑到教育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教育的性别平等成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根据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当前人口受教育状况中的性别差异。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教育的极度落后,我国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非常低,这种历史的积淀反映在目前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依然普遍偏低。所以在分析我国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时,不应当脱离历史背景。本文在分析中没有简单考察妇女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而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主要了解相对于男性而言,妇女的教育水平所处的位置,分析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
    关键词:
  • 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影响
    出版时间: 2006年04月
    人口的性别比是描述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中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基本相等,即性别比在100左右。到老年之后,由于男性老人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老人,有更多的女性老人活得更长,因此一般在老年人中是女多男少。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年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一般根据当年出生婴儿的男女人数计算,也可以近似地说是0岁婴儿性别比。在自然怀孕生育的状况下,因为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概率基本相同,出生性别比应当在一个比较稳定和男女比较平衡的小范围内波动。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一般在106~108之间。由于在一般情况下,男婴的死亡率高于女婴,所以1岁以后的性别比就会接近100。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在亚洲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中国也是其中之一。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人口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人口现象上的表现,其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的出生性别比失调会导致将来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由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又可能引发另一些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密切关注。本章将介绍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讨论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各种因素,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调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最后就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战略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