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雪原
机构: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处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主要从事城镇化、集体经济治理与集体土地改革等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改革试验示范工作。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出站。出版专著《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乡镇统筹》,合著2020~2022年度《集体经济蓝皮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发表《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等论文多篇。主持北京市“三统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2021~2025年)、北京市100个村集体经济运行状况跟踪监测点项目,受邀指导京郊乡村两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改革、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工作,调研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中国农业经济学年会年度优秀论文奖1次、农业农村部农村政策与改革系统优秀调研报告奖3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1次、“优秀皮书报告奖”2次、北京市委市政府优秀调研成果奖2次。

    暂无内容
  • 依靠“带资进城”促进农民市民化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本文分析了农民“带资进城”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农民“带资进城”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奠定有效的制度基础。
  • 北京:农民就地城镇化模式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本文在对北京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进行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以海淀区东升科技园利用集体土地参与城市建设为具体案例,提出了北京农民就地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在于破解了三类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农民和集体的矛盾、改革与法制的矛盾等,让农民“有产业、有资产、有社保、有组织”,形成了北京农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
  • 北京市传统农户种植业市场竞争力调研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为深入调查京郊农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本报告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100个村级固定监测点和1000户固定监测户进行动态追踪调查,着重分析2020~2022年北京市农村“人、地、产”发展情况。结果显示:种植业、林果业等第一产业和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是村庄经济主要来源;农户承包地流转比例持续提升,种植结构分化明显,蔬菜和鲜果种植区域特征显著;花卉、西瓜、草莓、蔬菜、大桃、梨和板栗等作物亩均利润较高。目前,仍然存在农地细碎化、种植业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农业生产力偏低且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据此,本报告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平稳发展的对策建议:立足都市农业和科技农业,推进首都农业现代化;明确七大精品产业,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挥涉农国企的龙头作用,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
  • 北京市乡村准物业化管理调查报告——村庄人居环境管护的秦城样本解读
    出版时间: 2024年06月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以“百村示范、千村振兴”为内容的新一轮“百千工程”,培育一批体现首善标准、展现首都特色、服务首都发展样板村的政策要求,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作为北京市“百千工程”乡村振兴提升村之一,探索实践了权责清晰的“金字塔”管护机制、镇村户全覆盖的“一盘棋”管护机制、全责任链的“一条龙”管护机制、岗位动态轮换相挂钩的“专业化”管护机制、顺畅反馈“无死角”的“闭环式”管护机制,找到一条“政府+社区”的低成本长效管护新路子。其具有低成本、简便易学、适应范围广、社会效益高和可持续等优点,具备广泛的借鉴和推广价值。本报告提出分类试点,推动物业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机制,保障乡村物业可持续发展;党建引领,为乡村物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推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