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海波
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个人简介:

男,1978年生,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2001年获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跨学科研究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等。已出版著作多部,有《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灾害与公共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应急响应中的突生组织网络——鲁甸地震案例研究》《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全面改革窗口期的信访制度改革》等。

  • 交往、适应与融合
    马西恒王毅杰严新明张海波 童星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本书以南京市郊区和上海市区为研究样本,按照“社会交往一社会适应一社区融合”的思路,对流动进城农民和郊区失地农民两大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他们进入城市社会后各自的社会网络资本特征,分析他们对于城市社会的适应状况,探究他们与城市社区的融合程度及其前景,并针对他们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提出了构建相关社会政策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
    张海波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本书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原本局限于管理学领域的应急管理扩展至多学科领域的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并尝试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厘清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公共危机治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理论层面,本书提出了程一技术”、“组织一制度”、“政治一社会”三种传统,“灾害”、“风险”、“危机”三种范式和“社会风险一突发事件(灾害)一公共危机”的一般模型。在制度层面,本书在风险社会和中国转型两大背景下,提出了系统治理、主动治理、动态治理三种战略,主张以应急管理为起点,借助突发事件和网络民意的政治功能,实现公共危机治理和社会风险治理
  •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四辑)
    张海波 童星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又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1)、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
    张海波 童星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本书研究内容系2006年底经过全套的招投标程序和激烈的竞争,被选中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任务。四年来,全课题组研究人员恪尽职守、通力合作,与深圳市宝安区应急办、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南京市××区政法委等密切合作进行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风险、危机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灾害与公共管理”两岸三校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中国社会学会年会灾害社会学分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公开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一批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提交了最终结项报告,现已通过结项鉴定。从而圆满完成了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
  •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一辑)
    张海波 童星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0)、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唐仲英项目平台,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三辑)
    张海波 童星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0)、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唐仲英项目平台,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 特约专栏:面向风险社会的知识生产:多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缘起、形成与发展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本文研究了面向风险社会的知识生产: 多学科研究共同体的缘起、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导论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公共危机治理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割,从多学科视角出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同时,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不应仅停留于现象层面,而应关注一般规律。
    关键词:
  •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框架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如前所述,中国面临的各种公共危机主要不是外来的、突生的,而是转型的产物,公共危机治理不仅是解决“眼下之痛”的应急之需,更是对转型的反思与重新定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考虑。
    关键词:
  •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如前所述,社会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不确定性既来源于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也来源于现代化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讨论这种不确定性的来源及主动治理策略,需要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入手。在中国,这就是转型。
    关键词:
  • 突发事件的本质含义与基本属性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如前所述, 由于社会风险主动消减策略的缺失, 作为被动策 略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优化应急管理? 这需 要在社会风险、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三者的关系中来重新认识突 发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已经初步确立的应急管理体系。
    关键词:
  • 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基础与整体优化应急管理的逻辑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事态, 尽量减轻突发事件的 社会后果。根据上述对突发事件的剖析。
    关键词: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加强应急管理是我国社会风险治理的第一步和现实切入点。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并利用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对已经初步确立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评估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我国“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确立之后,效果如何?还有哪些地方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一直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巧合的是,标志着“一案三制”初步确立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仅2个月后,2008年1~2月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发生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初步确立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践检验与评估。事实表明,“一案三制”还存在着系统性的不完善。
    关键词:
  •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化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很显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进行整体优化。
    关键词:
  •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的本质含义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本书在第二章中已经初步谈到,公共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压力状态。那么,公共危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压力状态?突发事件发生后,产生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后果:突发事件本身的客观伤害、潜在的社会风险显性化。而且,前者与后者也有关联,社会风险会逐步放大这种客观伤害。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至少会带来三种压力:一是回应性压力,即谁来处理;二是能力性压力,即如何有效处理;三是解释性压力,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前两种压力源于突发事件客观后果,第三种压力源于社会风险。应急管理缓解了前两种压力。例如,应急管理主体及其职责的确定解决了谁来回应的问题,缓解了回应性压力;应急行动程序的确定与优化解决了如何有效处理的问题,缓解了能力性压力。然而,应急管理并不能缓解第三种压力。换言之,应急管理即便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和尽可能小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控制事态发展,并最终平息了突发事件,却无法释去人们心头的疑惑: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任何一个稍具理性的个体都会追问的问题。那么,这第三种压力到底是什么?简言之,在转型期,它主要是一种合法性的压力。因为,第三种压力来源于社会风险,而社会风险来源于转型,转型又源于政府推动,层层追溯之下,压力最终落到了政府头上,变成了一种对政府合法性的拷问。贝尔早就说过,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任何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都是制度的合法性问题。”10891994这种合法性是指“政府系统能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这个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089199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