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刘锋
机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计算机博士,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客座),中科图灵世纪城市大脑标准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脑科学交叉、网络科学、智慧城市研究。

  • 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015)
    赵娜贾卫 刘锋 副主编 ; 廖鸿 徐家良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015)》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与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合作的研究成果。本书数据来自民政部和各省区市2014年社会组织评估数据库,涵盖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数据,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数据,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基金会数据和部分案例资料,等等。全书内容由总报告、分报告、案例、问题与建议、附录五个部分组成。总报告包括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总报告和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总报告两部分。第一,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总报告系统总结了2014年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社会组织评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制度理论为社会组织评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报告从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的基本特征、评估经验以及政策建议等角度出发,对2014年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总的来说,第三方评估机制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的作用凸显;3A及以上等级社会组织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社会组织开始从数量增长期逐步进入质量提升期。从长远来看,要从社会组织评估的外部环境建设、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多元化以及社会组织评估结果的合理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评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二,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总报告系统归纳了2014年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情况。报告从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政策制定、省级社会组织评估机构、评估工作经费来源、评估率情况出发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省级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情况,总结了社会组织评估结果的应用情况,指出了省级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分报告分别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全国性学术类、联合类和公益类社会团体评估,基金会评估进行了专题数据分析,并着重对北京、浙江、青海和大连四个地区进行了重点观察和比较。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社会组织评估基本情况的分析,展示了类型差异和地区差异。案例部分针对全国性社会组织的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分别选取1~3个代表性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社会团体部分选择了中国快递协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3个案例,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选择了新时代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1个案例,基金会部分选择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2个案例。地方案例选取了浙江省和青海省案例。其中浙江省案例包括浙江省白水早期教育科学研究院案例、浙江省山东商会案例、浙江现代民政研究院案例,青海省案例包括青海省电力行业协会案例、青海省建筑业协会案例、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外语培训学院案例。通过对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地方性社会组织案例的分析,能够发现社会组织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有借鉴价值。在问题与建议部分,将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社会组织评估规范性仍需增强、社会组织评估公信力较弱、社会组织评估结果的应用范围较窄等几个方面。相应地,应以加强过程监管来增强社会组织评估的规范性、以第三方评估机制来提升社会组织评估公信力、以政府转移职能为契机来扩大评估结果的应用范围。总体上,促进社会组织发展需要确保社会组织的发展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环境,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多部门协同的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和规范运作能力的提升。附录部分列出了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大事记,从2014年1月开始到2014年12月止。
  •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与地方政府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整个民国时期,苗族与国家的互动对话,追求的无非是民族的平等与民族的民主,反抗的也无非是官府的民族压迫与剥削。梁聚五先生所寻求的承认政治,不仅在当时非常有必要,即使到了今天,还得要继续发展与丰富,才能把各种族际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处理得更加和谐一些。
    关键词:
  • “地鬼”信仰的权威表征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庙重建与祭拜程度差异,折射出人们对社会力量本身的崇拜。在对“土地菩萨”的信仰过程中,血缘组织的权威得到再生产,整个村寨内部的社会界限得到强化,并在其过程中使深藏于社会现象之下的社会结构与其秩序得以展现。村寨传统社会关系网的稳定性,是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借用多种途径获取生存资源时,依然倾向于传统权威的根由。由此可见,在当下乡村中各种传统文化的复兴现象,其背后有着重要的社会根源,而这种网络关系生成出来的权威形式对乡村社会的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 民间节日运作与权力博弈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龙舟节的变迁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龙舟节的主办单位的改变:由“鼓头”所代表的血缘组织,转变为由龙舟协会和当地政府共同管理。龙舟节文化的持有者逐渐丧失了举办龙舟节的主动权,逐步地依赖龙舟协会抑或依赖政府的资助。同时,市场因素成为龙舟节举办的又一重要原因,经济成为一种支配当地文化的“权力”要素而存在。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主创旅游业打造符合市场要求的龙舟节,制定了龙舟节新的标准与规范,改变了龙舟节原有的形制。这也使得政府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龙舟协会)介入村寨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寨老形式的权威被挤压,而那些新型的,处于寨老与村干部中间的综合型的权威人物,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关键词:
  • 苗族婚姻中的权力关系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苗族传统婚姻从游方再到婚姻圈层的划分,以及婚姻事实中的“鬼蛊”禁忌,本质上是对婚姻资源的有序调解与分配。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消极事实,而是一个产生社会关联的积极事实。这种积极事实的理解存在于制度性表达中一种权力关系的规则化和固定化。在这样的基点上,我们就可以窥见,婚姻本质上构成了权力关系的表达、资源的配置与获取,并在具体的文化中凸显积极意义。
    关键词:
  • 民间仪式与村寨治理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通过“鼓藏节”的展演,考察村寨生活中“基层村委、村寨权威人物、鼓藏头、村民”四方力量在权力场域下,达成的现时村寨权力网络关系。四方力量基于利益基点和权力资源的争夺,出现了各方主体间的合谋和权威征用,如:龙家当“鼓藏头”和基层村委的干预;“鼓藏头”在基层村委和村民间的尴尬处境和地位;权威人物和地方治理上的关系;“鼓藏节”的组织和国家在场的话语表述;地方性的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互动,等等。在民间地方性知识和国家话语意识形态的双重模塑下,这样的关系结点也充分表达着村寨生活权力秩序的维度。
    关键词:
  • 苗族村民自治与制度创新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苗族村民自治现状、文化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互补与整合、村寨治理的制度创新。中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实行三十余年,总的来说在这个法定的自治空间里村寨社会各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国家权力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强制进入这个空间。但我们从村民自治的制度创新中,看到了党政要素与民间要素互相协调融合的现象,这给予社会发展更多的希望。
    关键词:
  • 苗族文化资源与权力运作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主要介绍了为何苗族成了历代王朝都要征讨的对象?苗族为什么难以“教化”与“德化”呢?为什么要不断迁徙逃到山林里与这么美好的世界隔离开来呢?许许多多的民族融化进这个古老的帝国,而苗族就不能或不愿呢?要理解、研究和决策是否真正有利于苗族农民生存状况的改善,必须关注苗族农民的个人与集体行动的文化逻辑,以苗族农民的眼光来审视苗族农村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