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黄耀明
机构: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个人简介:

福建省漳浦县人。1991年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专业,199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获社会工作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老年学和闽台社会与文化。现任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人口老龄化与机构养老模式研究》等。已在《台湾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学术交流》《社会福利》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研究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10余项。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耀明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书深度挖掘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价值体系、理论知识、实务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别梳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精神嬗变、“家”文化等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影响,提出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进程中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相契合,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文化。本书极富开拓性,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阅读教材,对从事实务的社会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建构适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王思斌教授、何雪松教授和童敏教授的研究智慧直接或间接成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智库资源。我们必须深刻地警觉到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加强当中不可调和的文化价值差异的对话,重视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因素,建构真正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与文化传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契合问题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契合问题,本文提出,社会工作必须主动调整自己长期以来在西方坚守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去适应中国具体的文化情景,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的跨文化对话中寻求契合的交集及合作路径,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维度及特性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助人方法。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儒学对中国人政治与社会秩序架构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具有强烈的草根性,老百姓的生活信念与社会伦理至今仍然是儒家式的。儒家文化的很多元素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体系本身也是不谋而合的,但儒家文化也有一些理念是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相背离的。因此,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已经渗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甚至灵魂,研究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社会工作本土化无法逾越的门槛。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道家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尚中和谐等品格,这不仅影响了传统中国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和行政模式,而且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与行为模式中一种潜在的价值指引,其形而上的哲学式论述也很受西方人追捧。因此,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挥道家文化的积极元素,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与知识的本土性建构,道家文化必将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制度化与专业化提供难得的智库支持。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佛学精神嬗变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中国佛学精神嬗变与社会工作本土化。首先,本文强调了中国佛学关于入世之中追求出世的精神内涵对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本文认为,根源于西方文化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历程中同样面临佛学当初进入中国的处境,社会工作本土化可以从佛学的中国嬗变和精神内涵改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同时可以与中国佛学精神的哲学内涵、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与助人行动相契合。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家”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家”文化。“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实质上就是“家”文化,其存在于中国人心灵深处,在平衡社会道德力量和约束个人行为规范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家”文化功能的超越性发挥影响了中国人的公民社会建构、公共空间拓展及个人主义的发展。本文认为,要顺利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必须提升西方社会工作理念与中国社会结构中“家”文化的契合度,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实质性关联。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本质的关系、当下中国陌生人社会中的求助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的关系等三个问题。本文提出,社会工作将助人当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的最初追求,使得从业者必须认真对待“助人”过程的真正含义。本文认为,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意境中,对于社会工作本质的理解应该有新的解释。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面子、人情、关系文化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面子、人情、关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面子、人情与关系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常见,影响最广泛的一组心理和行为因子,这三者是约束中国人道德行为自律的一个重要考量,中国的助人与求助行为一样渗透着其文化基因。因此,面子、人情与关系的文化影响力直接左右着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求助关系建构,同时社会工作助人行动也会在其文化约束中遇到很多麻烦。本文认为,研究知识层面的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的特点及运作规则,对于理解中国人行为及心理习惯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社会现实议题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本文讲述的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如何回应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问题,重点讨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关系、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重要性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