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建设与发展报告(2016)
2015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形势总体平稳和谐。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社会组织改革先行突破。继续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教育领域发展迈向新台阶,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交通出行得到新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加速壮大,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据统计,2015年,九类重点民生领域市区财政支出2373.5亿元,同比增长63.2%。从财政支出的绝对值来看,深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市118件民生实事完成116件,其余2件正在抓紧推进,6700件民生微实事全部完成。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政策与项目公众评议,研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卡”项目研究,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深圳市着力完善社会组织相关政策,探索构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深活动的管理。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建设,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并网运行。深圳市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截至目前,已推动公安、劳动社保、卫生计生、教育、住建、市场监管等23个市直部门和10个区的业务数据入库,目前深圳市基础信息资源库已导入数据达22亿多条,比2014年增加70%。通过清洗、比对,已关联社保、劳动、卫生、教育等信息的人口1925万、法人201万、房屋1243万间(套)。总体上看,2015年深圳市社会建设具有良好发展机遇与条件,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社会建设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与挑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对深圳市社会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新常态对深圳社会建设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均衡化任重道远;社会资本发育仍显不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建设面临新契机。2016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圳市将切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社会治理改革与创新,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继续提高社会建设信息化水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更好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推进依法治理,努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深圳市社会治理水平,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深圳实践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报告共分七篇,总报告、基本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创新篇、社区建设篇、社会组织篇和各区工作篇反映了深圳全市及各个领域、各区社会建设和发展情况,专题研究篇则对深圳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探讨,如《深圳市常住人口收入及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对深圳目前面临的十大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