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骁儒
机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曾在西藏军区、河北省军区、河北省政协办公厅、深圳市政府驻成都办事处供职,曾任深圳市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共深圳市委副秘书长。2012年9月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多年来致力于党史研究和方志研究,主编《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第一卷(1924~1950)》、《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第二卷(1949~1978)》,其中第一卷2010年3月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著作类特别奖。近年来,主持多项省、市重大调研课题,主持编纂“深圳学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主编“深圳蓝皮书·经济”“深圳蓝皮书·社会”“深圳蓝皮书·法治”和《国际化城市与深圳方略》《以质取胜——全方位提升“深圳质量”研究》等著作。

  • 深圳社会建设与发展报告(2015)
    赵洪宝 陈少兵 王为理 谢志岿 副主编 ; 陈东平 张骁儒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2010~2014年,深圳市着力突出顶层设计,第一次全市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两步走”的社会建设目标。深化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先后开展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居站分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事关市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深远的社会领域改革创新,基本构建了与社会建设工作相适应的体制机制。2014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广东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及分工方案》及深圳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圳成立了社会体制改革专责小组,积极统筹推进涉及24个部门的9项社会体制改革项目,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住房保障工作逐步完善,交通出行得到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现代养老新格局初步构建,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据统计,2010~2014年市区两级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民生领域累计支出约5000亿元,投入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强化社会协同,促进多元共治。如深入推进“风景林”工程,逐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与“大调解”工作体系,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出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社会组织支持体系的构建,建立并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传统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市社会组织达到8241家,较2010年的4110家增长了一倍,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发挥。深入推进“织网工程”,注重大数据时代的循数治理。全市成功并网运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资源融合与共享渐成共识,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协同办公初见成效。夯实队伍基础,打造社会建设人才高地。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深圳市专业社工已近7000人,其中一线社工约4970人。志愿者队伍规模发展壮大,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5万人,还组建了12万党员志愿者队伍。深圳市各区也积极开展社会建设探索,在社会建设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经验,成绩斐然。同时,深圳市社会建设工作仍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活力不足和社会矛盾增加并存,社会建设的“共识”有待进一步增进,社会建设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合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2015年,深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深圳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法治保障,着力推进“六个社会”建设。
  • 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17)
    邹从兵 张骁儒 主编 ; 陈少兵 熊瑛 王为理 谢志岿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推进,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统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管理机制创新突破,社会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社会组织服务和监管机制改革、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惠民生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体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均取得新进展。据统计,对九大类民生领域投入共达2380亿元,其中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32.3%、33.7%。116件民生实事和7716件民生“微实事”高标准完成,用于12项重大民生工程年度投资超过300亿元。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逐步建立。出台《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建立全市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落实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集中开展社会组织专项普查工作。全市所有登记类、备案类、未登记(备案)类社会组织大数据库基本建立。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培育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工作,促进了政府和社会、企业多元治理和良性互动。统筹指导推进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率先在全国一线城市建立了集人口、法人、房屋、空间地理信息于一体的动态更新的城市级公共信息资源库。整合基层信息采集队伍,实行“一方采集、多方共享”和“采办分离”工作机制。试点推进事件信息统一分拨区级平台、审批和服务事项统一受理平台建设。探索推动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应用,推动政府部门从“粗放式管理和凭经验决策”向“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转变。总体上看,2016年深圳市社会建设在“十三五”新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中央对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深圳应以特区的使命担当创造新业绩;从深圳的基本市情和最新形势看,深圳社会建设仍面临需求更加多元、结构更加复杂、矛盾更加凸显、空间更加有限等约束和挑战。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5周年。深圳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统筹规划、推进源头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报告共分六篇,包括总报告、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社团组织、案例分析、专题报告,反映了深圳全市各个领域、各区社会建设和发展情况,专题报告对深圳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探讨,如《全国大学生来深就业意愿问卷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对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来深圳就业的意向、原因及相应对策等进行了分析。
  • 深圳社会建设与发展报告(2016)
    赵洪宝 陈少兵 王为理 谢志岿 副主编 ; 陈东平 张骁儒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2015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形势总体平稳和谐。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社会组织改革先行突破。继续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教育领域发展迈向新台阶,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交通出行得到新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加速壮大,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据统计,2015年,九类重点民生领域市区财政支出2373.5亿元,同比增长63.2%。从财政支出的绝对值来看,深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市118件民生实事完成116件,其余2件正在抓紧推进,6700件民生微实事全部完成。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共政策与项目公众评议,研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卡”项目研究,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深圳市着力完善社会组织相关政策,探索构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深活动的管理。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建设,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并网运行。深圳市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截至目前,已推动公安、劳动社保、卫生计生、教育、住建、市场监管等23个市直部门和10个区的业务数据入库,目前深圳市基础信息资源库已导入数据达22亿多条,比2014年增加70%。通过清洗、比对,已关联社保、劳动、卫生、教育等信息的人口1925万、法人201万、房屋1243万间(套)。总体上看,2015年深圳市社会建设具有良好发展机遇与条件,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社会建设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与挑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对深圳市社会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新常态对深圳社会建设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均衡化任重道远;社会资本发育仍显不足;“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建设面临新契机。2016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圳市将切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社会治理改革与创新,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继续提高社会建设信息化水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更好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推进依法治理,努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深圳市社会治理水平,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深圳实践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报告共分七篇,总报告、基本公共服务篇、社会治理创新篇、社区建设篇、社会组织篇和各区工作篇反映了深圳全市及各个领域、各区社会建设和发展情况,专题研究篇则对深圳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探讨,如《深圳市常住人口收入及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对深圳目前面临的十大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 深圳社会建设与发展报告(2014)
    叶民辉 张骁儒 主编 ; 黄发玉 赵洪宝 王世巍 陈东平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2013年,深圳市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区两级财政对九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达1061亿元,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50元。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11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体系更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提升,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483.8万人次,实现市属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宣传推广预约挂号,进一步改善医院就诊环境。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万套、竣工2.21万套、供应2.7万套,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交通出行不断优化,原特区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1%,在全国率先发布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指标体系。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的较低水平,“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险种参保总人数达到4470余万次,同比增长17.7%,各险种参保人数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养老救助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市民文化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建立。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制定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和奖励的政策文件,编制了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市级社会组织目录,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日益多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启动了人口管理“1+5”文件的修订工作,深圳户籍人口增至319万人。深入推进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公益服务岗位开发、社区楼(栋)长制度”项目基本得到落实,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已覆盖50%以上的社区。“织网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展开,创建了以“一库一队伍两网两系统”为架构的“织网工程”新模式。继续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公共秩序和谐稳定。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加大腐败查办力度,“廉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推进网络舆情应对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抓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深圳社会建设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民生需求与供给矛盾依然突出、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工作任务艰巨、点上创新丰富与面上推广不足并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2014年,深圳市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紧紧围绕积极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为深圳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
  • 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
    黄发玉 杨立勋 王世巍 副主编 ; 张骁儒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深圳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通过第一手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了2012年深圳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探索了2012年深圳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模式,并通过趋势预测与对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汇集了深圳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的最新成果。 深圳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社会建设的默默奉献与支撑。2012年深圳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市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市本级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九大类民生事项的支出达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免费义务教育、基本药物制度、就业援助等65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落实。2012年深圳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织网工程”,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意见及社会建设“织网工程”1+4指导文件。2012年深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新进展:全市开始实施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选定“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公益服务”“楼(栋)长”五个项目为当年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项目,构建互通、互融、互促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夯实了社会建设的基层与基础。2012年深圳社会总体形势保持和谐稳定:市人大加快了社会领域立法步伐,初步搭建起了保障和规范社会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全市深入开展“三打两建”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圳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民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群众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距离,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制约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艰巨。2013年,深圳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时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