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航空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
个人简介:

老年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老龄办招标项目2项、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项目10余项。2008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作为副主编参编《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2016)》《北京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发展报告(2018)》。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9)
    江华 张航空 张立龙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可见养老机构将会在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告共分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包括养老机构政策发展报告、京津冀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报告、典型大城市养老机构服务供需发展报告和主要发达国家长期照护筹资与服务发展报告。本报告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北京市养老机构未来发展以及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考;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提出京津冀养老机构协同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在与上海、广州和重庆比较以后,提出了北京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0~2021)
    江华 张航空 张立龙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单章进行论述,其中提到“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旨在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构建一个舒适、安全且便捷的居家养老环境,可见,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按照本系列蓝皮书的布局,在前几年分别关注了养老产业、居家养老产业、康复辅具、养老机构之后,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居家养老。本书分为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居家养老发展报告,三篇分报告分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进与北京实践报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分析报告、京津冀老年人居家环境现状与对策报告,两篇专题报告分别是老年人智慧居家与京津冀的发展现状、日本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书梳理归纳了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出台的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献数据库,基于国家层面和北京市的72份政策文件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规律,并基于北京的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基于北京市86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普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驿站的消费情况,剖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评估之际,围绕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和社区的软硬件条件等对京津冀三地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描述了基本现状并针对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围绕智能设备、网络条件和智慧居家能力,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智慧居家现状并呈现了京津冀的基本情况,针对如何改善老年人智慧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深入剖析了日本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介绍了政策演变、照护需求评估、地区紧密型照护(预防)、照护预防·日常生活支援综合事业等内容,进而阐释了其对于我国的启示。
  • 北京养老产业现实状况篇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利用近年来的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分析北京市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优待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北京市的老龄事业未来需要在相关制度设计、养老服务市场参与者、养老机构供求关系、老年优待发展方向、老年医疗服务发展目标和待遇水平可持续性方面实现转变。
    关键词:
  • 北京养老产业市场容量篇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使用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北京市民政局提供的养老机构数据来分析养老机构的供给与需求及其缺口。研究发现:9064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如果全部的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接近5万张;从入住率来看,西城、东城、石景山是未来投资的最佳选择,其次是丰台和海淀。
    关键词:
  • 上海市贫困女性老年人口特征分析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现有对贫困老年人口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整个老年人口,由于老年人口本身是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把老年人口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势必掩盖老年人口内部的差异性。与男性老年人口相比,女性老年人口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在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丧偶率高、就业率低及经济依赖性高等问题。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今天,贫困女性老年人口有着自己的特殊需要,生活中不得不面临着特殊的问题,是一个更应关心的群体。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调:“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上海市1979年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到2006年底,上海市的老年人口为275.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15%,由此带来的老年人口问题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 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使用、需求与政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比例位居全国第二。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做好老龄工作,满足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也是北京市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此,本报告利用北京市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使用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了2008年以来北京市出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件,以期对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向纵深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北京市老旧小区老年人居住环境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在2016年对全市16个区的330个街道乡镇和6851个社区的普查数据以及2015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在东城、朝阳和石景山组织实施的调查数据对北京市老旧小区和老旧小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市老旧小区数量高达4229个,占全市小区数量的四分之一;老旧小区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朝阳、东城和丰台5个区,比例超过八成;接近四成的老旧小区进行过室外环境无障碍改造,超过六成的老旧小区进行过老年人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与非老旧小区老年人相比,老旧小区老年人在小区环境、单元楼门口环境、客厅环境、卧室环境、居室其他地方环境等方面相对较差,在单元楼内环境、楼道环境、厨房环境、卫生间环境等方面差别不大。
    关键词:
  • 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2000~2020)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并与上海、广州和重庆进行比较;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北京养老机构政策发展报告(2000~2019)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梳理了2000年以来北京关于养老机构的59项政策文件,比较了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贷款贴息、人员和人才支持、特殊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优惠、综合责任保险、公建民营、星级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以及其他做法,针对大城市养老机构政策中的亮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于北京养老机构的未来以及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协同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 京津冀养老机构发展报告(2014~2017)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指出京津冀养老机构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九大挑战,提出京津冀养老机构协同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的七个问题,涉及数据收集与共享、养老机构发展的空间、养老机构政策发展的方向、政策制定和推行、三地政府的参与。
    关键词: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在首都“大城市病”不断加剧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背景下,如何既强化中心城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又能为部分有异地养老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支持是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首都中心城区的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全市老年人口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且增长趋势快于其他功能区;养老机构在区域和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郊区县,但城区机构密度远高于郊区县;全市养老机构多位于京郊,而中心城区床位数较多但存在缺口;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商数量多于京郊,且持续增长;区域万名老年人对应服务商数量与区域老年人口数量呈负相关;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远多于京郊。最后,报告提出了中心城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相关建议,并建议通过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评估及制定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养老政策来满足中心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
  • 北京市养老服务——挑战与应对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本报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变和养老机构政策演变,指出了北京市养老服务面临的九大挑战:养老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影响了政策的延续性、部分养老服务项目定位不够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短期内全面推行可复制性未知的项目、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地不能生根、居家养老服务与养老机构服务分工不明确、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精准性不足、老龄大数据平台尚未搭建起来、人才队伍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北京市养老服务未来要打造老年人口大数据平台,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政策实施要试点先行、科学评估,确立政府与市场的精准界限,确保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养老服务项目精准定位,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借用外力服务老年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