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立龙
机构: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养老保障等。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课题等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及课题。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9)
    江华 张航空 张立龙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可见养老机构将会在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告共分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包括养老机构政策发展报告、京津冀养老机构发展报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报告、典型大城市养老机构服务供需发展报告和主要发达国家长期照护筹资与服务发展报告。本报告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北京市养老机构未来发展以及京津冀三地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考;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提出京津冀养老机构协同发展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在与上海、广州和重庆比较以后,提出了北京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 北京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0~2021)
    江华 张航空 张立龙 王永梅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单章进行论述,其中提到“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旨在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构建一个舒适、安全且便捷的居家养老环境,可见,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按照本系列蓝皮书的布局,在前几年分别关注了养老产业、居家养老产业、康复辅具、养老机构之后,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居家养老。本书分为一篇总报告、三篇分报告和两篇专题报告。总报告是北京市居家养老发展报告,三篇分报告分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进与北京实践报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分析报告、京津冀老年人居家环境现状与对策报告,两篇专题报告分别是老年人智慧居家与京津冀的发展现状、日本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书梳理归纳了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出台的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献数据库,基于国家层面和北京市的72份政策文件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规律,并基于北京的实践提出了几点思考;基于北京市86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普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驿站的消费情况,剖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评估之际,围绕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和社区的软硬件条件等对京津冀三地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描述了基本现状并针对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围绕智能设备、网络条件和智慧居家能力,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智慧居家现状并呈现了京津冀的基本情况,针对如何改善老年人智慧居家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深入剖析了日本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介绍了政策演变、照护需求评估、地区紧密型照护(预防)、照护预防·日常生活支援综合事业等内容,进而阐释了其对于我国的启示。
  • 北京市养老机构发展报告(2000~2020)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梳理并比较了2000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涉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对部分大城市有亮点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状况和重点城市与区域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公建(办)民营发展状况,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参与主体的分工、养老机构运营的6种产权模式、公建(办)民营的4种实施模式、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运行效果;从供需两个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并与上海、广州和重庆进行比较;重点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主要发达国家英国等长期照护筹资与服务发展报告(1961~2017)
    出版时间: 2020年01月
    本报告依据Esping-Andersen和相关学者对福利国家体制的经典划分,着重梳理了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英国为例)、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例)、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以芬兰为例)、东亚福利国家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例)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与服务体系,总结了福利国家长期照护筹资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并据此提出对中国长期照护筹资和服务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2014~2035年北京市居家养老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在概览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基础上,本报告从政策演进、社区服务、居家环境、智慧居家和“他山之石”五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老年人的居家大环境。研究发现:北京市居家养老的顶层设计相对完善,但政策推进多以公文而非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而且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仍然模糊;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地,驿站开展的服务相对有限;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居家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屋内扶手安装率较低、坐便器普及率很低、社区无障碍环境相对较差等;老年人的智慧居家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城乡和地区的差异急需引起关注;同时,基于日本居家照护的经验,建议中国建立预防与照护并重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契机,引导居家照护服务和机构照护服务明确“责任分工”。
    关键词:
  • 1960~2019年日本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人福利政策的演变以及日本居家照护服务体系的发展,对于老龄化快速发展、正在寻求建立适合自身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报告通过梳理日本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和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现日本形成了针对“要支援”者的居家照护预防服务体系和针对“要照护”者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并将居家照护体系纳入地区紧密型照护服务体系之中。此外,政府还将推进老年人自立生活支援和康复训练服务作为主要任务,建立起了以“要支援”者为对象的照护预防·生活支援服务项目和以65岁及以上所有老年人为对象的一般照护预防事业。基于此,结合中国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本报告建议中国应建立预防与照护并重的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居家照护服务的费用须考虑服务内容和服务等级;同时,以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契机,引导居家照护服务和机构照护服务明确“责任分工”。
    关键词:
  • 2021年中国养老照护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我国于2016年和2020年分两批在全国选取29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两轮试点在筹资安排、给付政策、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差异性变化,发现与第一轮试点相比,第二轮试点中长护险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保险给付的护理服务提供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给付水平有所提高且各地区差异在缩小、失能等级的评估标准越来越规范;但试点地区依然存在试点政策的碎片化而增加了全国统一制度框架制定的困难、对失能预防的关注度不足、尚未形成引导养老服务体系主体分工的制度框架等问题。为此,本报告建议加快制定长期照护保险法,拓宽筹资渠道,扩大给付范围;重视失能预防服务,通过给付规则引导居家和机构照护的分工协作模式;实现从“按床位”到“按服务”给付的转变,加快从“补供方”向“补需方”的转变,将老年辅具购租和住房适老化改造纳入保险给付范围等。
    关键词:
  • 中国城乡居民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现状与政策评估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报告利用2022年城乡居民长期护理服务专项调研数据,对城乡居民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及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报告基于家庭视角发现,一方面城乡老年人失能规模大,重度失能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城乡失能老年人主要的照料者均为配偶,照料劳动给配偶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关于长期护理服务保险的政策效果,本报告着重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对家庭照料压力及经济负担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试点地区中,家属亲人参与照料的比例显著降低,而社会性照料使用比例显著提高。同时,试点地区失能家庭社会购买能力显著提高。基于研究发现,本报告认为,应尽快在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同时基于地区差异,实施差别化待遇支付政策,构建社区护理团队,提高家庭、社会整体照料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