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敏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信息化、 电子商务。
    暂无内容
  • 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杭州上城区政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育社会组织;依靠社会力量的整合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以社会组织的发展助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开创了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
  • 行动研究中知识与行动结合的反思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本文通过对乐施会城乡循环流动行动研究项目和农村社会学习网络建设两个案例的论述,思考了行动研究中研究与行动结合的问题。文章提出的经验包括:首先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其次研究者需要学会妥协;再次,在行动研究的各个环节,均需要通过充分的参与来保障各方行动研究的主体地位。在NGO的试验行动中,也需要学者的参与对行动过程的观察,甚至参与到关键的行动中。
    关键词: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在首都“大城市病”不断加剧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背景下,如何既强化中心城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又能为部分有异地养老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支持是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首都中心城区的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全市老年人口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且增长趋势快于其他功能区;养老机构在区域和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郊区县,但城区机构密度远高于郊区县;全市养老机构多位于京郊,而中心城区床位数较多但存在缺口;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商数量多于京郊,且持续增长;区域万名老年人对应服务商数量与区域老年人口数量呈负相关;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远多于京郊。最后,报告提出了中心城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相关建议,并建议通过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评估及制定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养老政策来满足中心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
  • 网络时代三城市市民参与比较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本章主要分析比较了北京、首尔、东京三城市在网络时代的参与状况。首先,回顾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其次,从言论参与、组织参与、政治参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最后,分析得出在互联网时代,首尔市民以网络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比例最高,北京市民次之,东京市民最低。
    关键词:
  •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本文通过对北京市T街道社区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制约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经济原因、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经济实力、改善经济待遇,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加强教育培训、优化成长环境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 和谐社区构建下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基层是国家力量直接面对社会力量并与之交叉融合的一个场域,是国家宏观管理与微观治理的重要结合点。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和突破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将成为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和谐社区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组织、制度、技术和理念,这些因素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体制创新思路的关键。
    关键词:
  • 城市群中的社区邻里关系研究——以H市为例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邻里”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源于芝加哥学派,在芝加哥的人类生态学分析中,社区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邻里关系研究亦可称为城市性研究,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城市居民心理状态的研究。邻里与单位是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最基本的两个单元。改革开放前,邻里是福利型的居住安排方式,是实现政治控制和命令传达为主的社会组织。在单位体制瓦解后,处于街道-居委会体制中的邻里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城市基层最主要的单元。在邻里这一空间中可以观测到宏观的整体性变迁与微观的个体需求的共同交织518578,这无疑使邻里研究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随着城市群的不断推进,人们居住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对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 性别·种族·国际传播:《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本文从性别与种族的角度分析《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呈现。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不同的女性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倾向。《纽约时报》里的中国女性处于善良与邪恶两极之间,反映出美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对中国女性认知的种族主义偏见和东方化倾向,将中国女性塑造为美国的“她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