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历程(1999~2010年)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农”问题备受关注,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如“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农业税费改革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的补贴形式是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朱应皋,2006)。当前关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相当丰富,有学者对国家相关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对比研究总结经验启示(刘渝等,2005;张瑞红,2010);也有学者对农业补贴政策阶段性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展开讨论(郑志冰,2007;杜辉等,2010;彭慧蓉等,2011)等。在众多研究中关于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变迁大致分为三大转向的轨迹:一是以价格补贴转向非价格补助为主;二是以生产性补贴转向以流通性补贴为主;三是以间接性补贴转向以直接性补贴为主(朱应皋,2006)。其中有学者认为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国农业政策由索取向给予的转折点,国家财政收入逐渐流向农民,税收转变为农业补贴(张红霞等,2012)。所以,退耕还林政策既是林业政策又是农业政策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反映农业补贴政策与退耕还林政策的“系统效应”,这里重点梳理与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同时期(1999年以后)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详见附表1)。2003年开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进入改革完善期,实施以“两免四补”为标志的生产领域的明补政策,形成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收入补贴、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税减免相结合的直接补贴政策体系。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即综合性收入补贴和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补贴,其中综合性收入补贴重点着眼于对种粮农民进行收入补偿,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而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补贴项目较多,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购置补贴等(张红霞等,2012)。(详见附表2,重点列举重大财政补贴项目)。通过附表2各项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表明,退耕还林政策是一项全国性的、累计投入的资金最大、补贴累计期限最长、受益对象最多、综合效益较好的惠农举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