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高延利
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个人简介: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就职于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参与组织实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出版了《土地登记实务》《地籍调查》《土地权利理论与方法》《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中国坡耕地》等研究专著,主编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规程》等技术规程。获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总体技术组组长。30多年来一直从事地籍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标准规范制定、重大工程实施,以及业务技术管理工作,为推动我国土地调查,特别是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发表联邦德国税收、新增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等论文15篇;主持编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等调查监测标准10部,其中国标1部;编写出版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等专著21部,其中独著或主编7部;获10余项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三项排名第一)。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1
    陈立定 欧阳安蛟 杨冀红 左玉强 副主编 ; 张建平 高延利 邓红蒂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1)》,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依托原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以569个参与评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别从全国、不同区域、各省(区、市)、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群等视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动态变化趋势特征、区域格局、分异规律等,分析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评价技术篇、区域篇、专题篇和附录五大部分内容。总报告,主要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全国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客观揭示了全国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节约集约利用综合状况的区域格局与动态变化特征,结合问题与原因分析,从全国宏观层面研究提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评价技术篇,主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评价目的,对评价总体技术框架、指标体系、方法、基础数据来源与口径等进行了说明。区域篇,分别对“十二五”时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及分异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基于各省(区、市)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了促进各省(区、市)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专题篇,分别以参与评价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等不同行政级别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的城市总体为评价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群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等,重点对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和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城市和重点城市群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附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历程、研究时序、重要时间节点、关键事件等进行了梳理,分别对2015年度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排序。
  • 中国土地政策研究报告(2018)
    唐健 靳相木 副主编 ; 高延利 张建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中国土地政策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与浙江大学国家土地发展研究院合作编撰的年度土地政策报告。本书旨在梳理与总结年度土地政策的演变情况,评价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提出土地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与相关建议,为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政策咨询参考。2017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取得了更大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创新了耕地保护政策,启动了全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土地资源权益。展望2018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创新耕地保护政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土地政策促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2
    高延利 邓红蒂 杨冀红 主编 ; 王萌左玉强 王浩聪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2)》,主要依托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以664个参与评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别从全国、四大区域、各省(区、市)等多个维度,总结了2015~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格局、总体特征等,结合各区域和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区域篇、城市篇、探索实践篇和附录五大部分内容。总报告,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及变化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方面,对2015~2018年全国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总体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从全国宏观层面研究提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区域篇,分别对2015~2018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及变化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四大区域及各省(区、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城市篇,分别以参与评价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城市、县级市等不同行政级别城市,36个重点城市和19个城市群为评价对象,分析了2015~2018年不同行政级别、重点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等,重点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和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城市和重点城市群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探索实践篇,梳理了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部署及实施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陕西5省形成的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附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及指标进行说明;基于2018年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别对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进行了排序。
  • “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客观揭示了2015年度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综合状况的区域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向好,城市建设用地在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用地结构持续优化,用地效益不断提升,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程度日趋好转,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消耗得到持续下降。(2)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显著相关,总体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东北部”的区域分布格局;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内涵集约化发展与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能力双提升的态势明显,区域差别化土地集约利用管控政策效应日益显现。(3)“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比有所下降,人口、经济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略偏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强化节地因素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控中的应有作用,通过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差别化土地政策、不断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加大节地挖潜激励约束制度创新、强化节地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
  •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与技术框架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成果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价值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基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的多元性、综合性特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宏观管控的目标导向要求,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城市用地管理绩效三个层面的表征指标入手,构建了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理想值标准化法,对中国城市行政辖区整体建设用地中人口、经济活动的承载水平、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综合排序分析,为多角度揭示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区域分异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等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东部地区“三市”“七省”83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18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各省(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中部地区“六省”74个地级以上城市和73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各省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西部地区“一市”“五区”“六省”8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65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区、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东北地区“三省”2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40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各省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分析了三省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和县级市等五个行政级别,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特征、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重点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特征、分异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城市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