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邓红蒂
机构: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个人简介:

研究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资源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保护与修复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土地评价、土地政策、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研究及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项目、土地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科研课题等30余项,先后参与三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汶川、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研究等研究及应用管理工作,主持、参与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多项规范标准的编制,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土资源科技奖、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多项。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1
    陈立定 欧阳安蛟 杨冀红 左玉强 副主编 ; 张建平 高延利 邓红蒂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1)》,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依托原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以569个参与评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别从全国、不同区域、各省(区、市)、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群等视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动态变化趋势特征、区域格局、分异规律等,分析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评价技术篇、区域篇、专题篇和附录五大部分内容。总报告,主要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全国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客观揭示了全国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节约集约利用综合状况的区域格局与动态变化特征,结合问题与原因分析,从全国宏观层面研究提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评价技术篇,主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评价目的,对评价总体技术框架、指标体系、方法、基础数据来源与口径等进行了说明。区域篇,分别对“十二五”时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及分异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基于各省(区、市)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了促进各省(区、市)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专题篇,分别以参与评价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等不同行政级别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的城市总体为评价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群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等,重点对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参与评价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和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城市和重点城市群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附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工作历程、研究时序、重要时间节点、关键事件等进行了梳理,分别对2015年度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排序。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2
    高延利 邓红蒂 杨冀红 主编 ; 王萌左玉强 王浩聪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2)》,主要依托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以664个参与评价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别从全国、四大区域、各省(区、市)等多个维度,总结了2015~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格局、总体特征等,结合各区域和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区域篇、城市篇、探索实践篇和附录五大部分内容。总报告,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及变化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方面,对2015~2018年全国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总体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从全国宏观层面研究提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区域篇,分别对2015~2018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及变化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四大区域及各省(区、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城市篇,分别以参与评价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城市、县级市等不同行政级别城市,36个重点城市和19个城市群为评价对象,分析了2015~2018年不同行政级别、重点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特征和分异规律等,重点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和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城市和重点城市群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政策建议。探索实践篇,梳理了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部署及实施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陕西5省形成的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附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及指标进行说明;基于2018年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别对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进行了排序。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4
    林坚 邓红蒂 左玉强 主编 ; 楚建群 王晓莉 王萌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本书依托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基于各级各类开发区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别从全国、四大区域和四个重点城市群等不同维度上,总结了2016~2020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格局和总体特征,并结合各区域与城市群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发区数量有所增长,参评积极性不断提升,具有向综合型、高新型和产城融合型开发区转变的趋势。开发区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土地集约利用收效显著,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部分开发区存在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建设项目质量较低、土地利用强度不够、闲置土地处理不及时等诸多问题。持续推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需从科学规划开发区整体布局、建立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以及推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四大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开发区数量最多,平均用地规模最大,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较快,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最好,但可拓展的用地空间明显不足,有必要探索存量用地再开发模式,打造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中部地区开发区平均用地规模较小,高新区发展动力较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但综合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产业发展能级,加快闲置土地的处理。西部地区开发区数量仅次于东部地区,但参评持续性相对较弱,省级开发区平均用地规模最大,边境合作区等经济类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仅国家级开发区人口承载能力较好,可实施适当的政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需进一步提升土地管理水平。东北地区开发区数量最少,平均用地规模相对较小,经济类开发区发展较快,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管理绩效较好,但土地利用强度和综合用地效益明显不足,亟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经济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四个重点城市群内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各有特点。京津冀城市群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河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综合用地效益明显较低,有必要探索京津冀园区合作共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河北省开发区土地使用管理。长三角城市群开发区数量较多,产城融合发展导向明显,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最高,省际差异相对较小,可进一步强化省际分工合作,建立开发区联动机制,推进开发区存量挖潜与二次开发。珠三角城市群开发区数量较少且保持稳定,平均用地规模较大,土地利用强度较高,省级特色工业园数量占比最高,但综合用地效益较低,且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土地,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需强化开发区创新引领,重点提升省级特色工业园土地管理水平。成渝城市群开发区数量相对较多,平均用地规模较小,产城融合发展导向明显,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但综合用地效益明显不足,省级开发区存在较多闲置土地,需进一步推进成渝开发区产业协同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省级开发区土地管理能力。
  •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3
    夏方舟 左玉强 李莉 王浩聪 副主编 ; 邓红蒂 杨冀红 严金明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报告No.3》主要依托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工作,以10个开展土地节约集约评价的试点城市为基础(其中武汉市未开展评价工作),分别总结了试点城市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以及其他用地这5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动态变化、区域格局、总体特征等,结合各区域和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全书包括总报告、技术篇和专题篇三大部分内容。总报告主要从工作背景、工作原则、工作内容以及试点地区评价技术框架等方面对2019年试点城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进行了整体介绍。技术篇分别对2019年河北唐山、江苏无锡、福建福州市仓山区、江西萍乡、山东淄博、河南商丘、广东佛山、四川遂宁以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及土地收益潜力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试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空间分异、总体特征。专题篇针对存量建设用地分别从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判定、现状特征以及成因分析、再开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山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案例,得出了结论并提出各类型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建议;针对产业用地,在给出用地类型划分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9个试点城市的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两类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提升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针对应用反馈,基于案例的详细评价开展规划管理场景、数据管理场景、用地优化场景以及城市建设场景四大应用场景识别,并进一步从节约集约利用理念、数据管理平台、优化用地条件以及深化政策配套四大方面对今后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给出了政策建议。
  • “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社会发展消耗建设用地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状况等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客观揭示了2015年度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综合状况的区域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向好,城市建设用地在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用地结构持续优化,用地效益不断提升,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程度日趋好转,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消耗得到持续下降。(2)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显著相关,总体呈现“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东北部”的区域分布格局;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内涵集约化发展与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能力双提升的态势明显,区域差别化土地集约利用管控政策效应日益显现。(3)“十二五”时期,全国城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比有所下降,人口、经济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略偏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强化节地因素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控中的应有作用,通过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差别化土地政策、不断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加大节地挖潜激励约束制度创新、强化节地评价考核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
  •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与技术框架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成果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价值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基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的多元性、综合性特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宏观管控的目标导向要求,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城市用地管理绩效三个层面的表征指标入手,构建了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理想值标准化法,对中国城市行政辖区整体建设用地中人口、经济活动的承载水平、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综合排序分析,为多角度揭示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水平、区域分异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等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东部地区“三市”“七省”83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18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各省(市)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中部地区“六省”74个地级以上城市和73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各省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西部地区“一市”“五区”“六省”8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65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区、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以东北地区“三省”2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40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各省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分析了三省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按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和县级市等五个行政级别,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特征、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重点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基于“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特征、分异规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5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城市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2016~2020年全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本报告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2020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分析全国开发区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发区参评积极性不断提升,向综合型、高新型和产城融合型转变的趋势明显,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土地集约利用收效显著,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部分开发区仍存在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建设项目质量较低、土地利用强度不够、闲置土地处理不及时等诸多问题。持续推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需从科学规划开发区整体布局、建立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以及推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 2016~2020年东部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本报告基于东部地区10个省(市)共25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53个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基础数据,分析2016~2020年东部地区开发区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变化情况,比较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报告指出,东部地区开发区数量最多,参评持续性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迅速,用地规模较大。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上,东部地区开发区在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综合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上均较高。推进东部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可从整合规模较小的开发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存量用地再开发、控制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升开发区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打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