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文艳林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教育问题。

  • 多元文化共演与经济社会变迁
    文艳林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本书从草地家庭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入手,向社会问题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延伸,基本厘清了困扰川西北牧民定居化问题的要害,提出了加强家庭建设、提高素质教育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等基本思路,不失为中国新时期定居化进程中的写实力作。
  • 川西北牧民定居调查前言(2008~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始于2008年的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在全国游牧民定居的进程中,算是一个重头戏,其特点是规模大、进展快。这个工程大致经历了设计、建设和验收三个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四川地方政府审定总体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牧民主体、社会支援”的思路,“规划先行,强化科学推进”,组织内地12个对口支援市的规划设计力量,负责对牧民定居点进行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是“靠近公路边、靠近场镇边、靠近县城边”“外观民族化、内部现代化、居住舒适化、结构安全化”。建设阶段则由四川省统一协调,各地市积极支援,藏区地方政府组织动员民众实施。验收阶段由四川省自行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和总结。下面是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员会牧民定居办公室在2012年底定居工程结束时给出的一组数据。
    关键词:
  • 调查川西牧民定居研究涉及的区域(2012~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调查牧民定居离不开几个相关问题,即游牧的产生和发展状况、聚落的形成与变迁、不同区域的特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观定居点与自然聚落及其相互关系等。一般地,我们知道人类的幼年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人少兽多,经常面临被自然灾害和猛禽恶兽消灭的危险。人类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了最利于自己生存栖息的环境,那就是以树为家。在高大的树上,既避开了陆地上部分毒蛇猛兽的追捕,又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洪水的侵袭,树荫也可以遮挡暴雨烈日,这样相比地上确实不失为一个安全的场所。从人类在树上生存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至少经过了缘树采摘和居高制敌的生产斗争历程。随着人类生存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增强,也随着繁殖扩大的需要,人类感到树上的限制多了起来,不仅生活不方便,而且生产也大大地受到限制。这样,自然选择了下到地上寻穴而居。很多早期人类树居和穴居的历史痕迹和遗存,都印证了这个事实。
    关键词:
  • 川西北游牧的产生与进程(1437~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考古表明,游牧的前身是种植业和农牧混合业。游牧并不是早于农耕,而是晚于农耕或与农耕并行。这说明,游牧民和游牧文化同农耕民和农耕文化不能以先进和落后来划分。更多地要看人们对土地资源和相关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利用习惯。蒋百里认为“世界民族的兴衰……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有人认为“英文的Pastral Nomads是指带着牲口放牧移动的群众”。“游牧生活相当有系统,在迁徙和扎营间重复,以规律的原则管理家畜。”值得注意的是“家畜”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家畜是在人们从事耕作、采摘和捕捉业的进程中,生活资料有了一定的富裕才逐步出现的。这种生活资料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并不断扩大。当人们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达到一定的程度,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开始将家畜大规模地放牧到广大的牧野中。游牧业由此产生。从这个意义看,游牧应该是人对自然资源占有方式的深化,同时也在占有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关键词:
  • 川西北藏区牧民定居工程A乡、H乡调查(2009~2012)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川西北藏区牧民定居工程源自四川地方政府从2009年制订并实施的“牧民定居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这个工程包含两个部分,即“定居”和“帐篷新生活”。前一个的重点是定居点建设,后一个的重点在于提高游牧生产生活质量。地方政府考虑到定居工程的渐进性和长期性,故在实施定居工程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游牧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等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一并推进,试图解决定居中的游牧和游牧中的定居问题,“用提高游牧质量来引导定居工程,以定居工程的推进来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社会转型”。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阿坝藏区共完成11个县533个村、614个定居点、42146户214414人的定居任务”。调查选择该区若尔盖县的A乡的T定居点与H乡的D定居点。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一是因为这两个点处于川西北藏区的牧区纵深地带,与阿坝县、红原县、九寨沟县相连,具有代表性;二是这里的定居工程开始较早,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相关资料较为丰富;三是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并召开著名的若尔盖会议(巴西会议)的地方,当地传统与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多次交锋交融后有所沉淀,更能动态反映社会变迁。调查采取走访和问卷相结合、一般调查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
  • 川西北藏区牧民定居的内核问题之一——草地家庭(2013~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关于家庭的分类主要从家庭经济结构、人员文化素质及人员构成、人员之间的关系、人员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地位、外来户或原住民等来考察。本章是邛西镇热多村的分类调查。
    关键词:
  • 川西北藏区牧民定居的内核问题之二——卫生保健与启蒙教育调查(1996~200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保健与健康的问题是政府与牧民双方的事情。政府投入的力度与倾斜度决定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好与坏;牧民婚恋观念的变革,又牵涉自身健康与后代茁壮成长与否。政府投入再多,牧民不愿意充分享受,比如定居房,那就失去了投入意义;而牧民有需求,政府又投入不够,势必导致民心归属的大问题出现。保健与健康,是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十分关心 的大问题。但是当前草地情况并不乐观。
    关键词:
  • 川西北藏区牧民定居的内核问题之三——牧民子女职业教育调查(2009~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川西北职业教育,既是一个独立的惠民计划,也是定居工程的组成部分。解决草地就业和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可以看作定居工程的配套措施。为此,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进行了立项研究。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座谈、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先后对成都市区、温江、郫县、广元等地的多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多个维度对四川“9+3教育计划”实施现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关键词:
  • 四川民族地区由“9+3”免费教育工程带出的一个问题(2009~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四川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从四川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为主)已经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未考上高中的学生和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毕业生中,选送学员到四川内地的100余所职业技术学校(院)接受为期3年的职业技术教育。“9+3”工程经过了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招生数量连续三年上升。而在招生志愿上,甘孜、阿坝两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 甘孜藏区民间枪支调查(1936~200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当代中国是一个严格禁枪的国家,但当前存在“有枪部落”的事实几乎是政府无可奈何的事情。这给予我们很大的研究兴趣和探讨空间。“有枪部落”一词是我们为了对这一特定现象研究方便,给出的一个定义,它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拥有国家法律禁止的枪支的特殊群体。它是我们知道其存在,法律不允许其存在,但事实上政府又不能将其禁绝的特殊社会群体。枪支这种东西,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但是就有一个地方,不仅人们对它耳熟能详,而且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那就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地带——甘孜藏区。我们通过对这一特定区域枪支问题的考察和探讨,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得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结论: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特定区域枪支管控,枪支将泛滥成社会公害。为此,建议在特定地区实行釜底抽薪式的办法,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加大社会管控力度,谨防高科技走向歧途。
    关键词:
  • 甘孜藏族的康东定居模式(2004~2017)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康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县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