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雪永
机构: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个人简介:男,1973年5月出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学部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养老人才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老年学学会会长,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老年健康发展中心专家组副组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访问教授(2017年、2019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政府委托课题10余项,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项。
  •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
    陈杰 钱磊 张雪永 杨一帆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是“健康老龄化”蓝皮书系列的第三部成果。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老龄工作体制的变化和调整,进一步突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宏观导向,立足于国际视野,跟踪全球治理前沿动态,将“健康老龄化”概念植入大中城市治理与发展之中,力求深刻阐述人口老龄化与健康导向的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报告强调健康老龄化是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对策,是我国积极、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挑战的坚实基础,是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银发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本报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积极老龄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目标,只有实施积极的“健康老龄化”,才谈得上抢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可以预见,中国的健康老龄化社会,一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社会形态,也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本报告以联合国倡导的健康老龄化为主线,以我国38个大中城市作为研究考察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评估体系,深刻剖析“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和“经济金融”五大维度,并利用公开数据对我国38个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报告通过对比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排名变化,针对典型城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对其中的突出问题或现象进行全面剖析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全面掌握我国各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情况与城市化进程,主动研判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分析健康老龄化的意义与要求,针对各大中城市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策略措施。
  •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7~2018)
    阎星董蕤 张雪永 副主编 ; 杨一帆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本书着眼于国际视野,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老龄化”为主线,在国内首次将这一概念植入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议题,阐述了人的健康老龄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本书强调“健康老龄化”治理是关乎所有年龄段人群的重要举措:要促使将健康老龄化的“年龄友好”理念纳入决策主流,使城市治理具有“年龄意识”;要引导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主动为老年期做准备;要创新性地挖掘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力和机遇;促使贯穿人生命周期的地方治理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书可为健康老龄化公共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为城市规划建设开辟新的观察视角,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创建老年友好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23~2024)
    颜学勇 执行主编 ;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组织编写 ; 张雪永 杨一帆 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两大显著趋势,庞大的老龄群体需求与快速的城市发展相互碰撞,形成了各个城市应对老龄化的复杂课题。如何提高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以保障更大群体老龄人口的健康和福祉是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判断标准,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弥散性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对老年服务提质增效提出新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并以附件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基本养老服务何以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关键议题?当前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如何?在未来发展中有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发展格局演变的关键期,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期和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书作为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连续研究项目的年度成果,适时顺应国家政策形势变化,聚焦“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38个大中城市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实践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不同量级城市基本养老服务的地区发展差异,重点关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和数字化背景下的基本养老服务建设,并借鉴国外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以期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一个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于一体,覆盖全体老人兼具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在对38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计算并加总对比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目前仍存在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整体上我国健康老龄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国际经验及本土国情,未来我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建设应采取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特色政策设计、创新老年群体社会参与模式等行动策略,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提供一定参考。本书综合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政策工具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协同治理等多学科前沿理论,从关注老龄化的“结果”研究转向“过程”研究,探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从而实现服务对象的普遍性、服务需求的基本性、服务标准的基础性、服务供给的多元性以及服务项目的可调整性,探索老龄人口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创新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新模式。
  • 中国大中城市老年人交通出行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交通出行是反映城市老年人宜居程度的重要维度。本报告从单程通勤距离(公里)、年人均拥堵成本(元)、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城市人均拥有公交车辆数、道路事故发生数量(起)、每平方米城市道路事故发生数、道路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等七个指标对38个城市的交通适老性进行了评价。本报告还对指标中没有涉及但能反映城市交通出行状况的其他因素进行了描述,以更全面地观察城市交通状况。本报告最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城市交通适老程度提供了建议。
  • 医养结合人才发展现状与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业界在总结医养结合养老发展中的问题时,也基本都会提及人才的短缺和短板,并将其作为发展瓶颈。尽管人才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医养结合养老的诸要素中,人才问题也是解决得最不好的问题。个中原因很复杂。从供给端看,人才培养是长链条的工作,一个新领域人才的大量供应,非短期内可以实现。从需求端看,由于人才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医养机构往往望而却步。尽管本章所言人才,主要指的是技能型服务人员,并非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但相较于房屋、设施等物的投资具有的一次性特点(当然也有损坏和折旧,但毕竟周期长),人的投资具有持续性,且短期回报不显著。同时,人又有流动性,于是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人员素质提升上做大的投入时不免踌躇。具体到医养结合养老上,又有其具体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医养结合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技能类型的认识不足,因此对医养结合人才(为行文方便起见,本章统称医养人才)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医养人才的专业培养体系、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管理成长体系。为什么要构建这些体系,以及如何构建这些体系,是本章的主旨。
  • 中国大中城市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为提高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本文选取了养老设施供给能力、医疗卫生供给能力、资金供给能力以及人员供给能力作为测度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一级指标,选取养老机构数量、医疗机构数量等作为二级指标,对38个城市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38个城市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还存在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发展不平衡、供给主体参与不明确、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针对性对策建议:构建多元供给体系,扩大有效供给数量;健全养老供给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养老人才支撑;推进智能标准建设,打造新型养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