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严静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人。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女性社会学。现在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硕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和谐社会研究会理事。

在普通本科院校从事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厦门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福建行政学院学报》担任多年的责任编辑,独立主持公共行政、社会与文化两个栏目。具有社会学、女性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背景。独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至今在《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东南学术》等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独立撰写的《身体的自我规训与抗争表达——对阿玲就业流动经历的性别解读》获得第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 就业流动中的生存图景和影响模型
    严静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农村女性就业流动是和谐社会性别关系和“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以使农村女性获得经济独立,提高社会地位并争取男女平等。本书以空间迁移和身份变迁为切入点探讨女性就业流动,建构女性就业流动的理论解释框架和运作逻辑,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女性就业流动进行多层次与多指标的统计描述和生存状况的全景呈现;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结果都表明,个体变量、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变量、社会性别系统变量对女性就业流动意愿、就业流动满意度有综合影响,多重形塑女性的思想逻辑和行为范式;最后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女性就业流动的本土化路径和政策体系。本书有如下的一些发现:1.探讨女性就业流动意愿和满意度对深化女性就业和社会分层研究具有指标意义,不同的选择逻辑会带来职业层级、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变化而衍生的身份变迁,对于女性就业、社会地位提升、和谐两性关系的构建具有长远影响。2.女性就业流动的意愿和满意度受到个体、家庭经济发展能力、社会性别系统的综合影响。女性的人力资本变量会影响女性的就业流动,表现出差异化的流动意愿和满意度,从而带来女性身份的变迁;家庭经济发展能力是影响女性就业流动的家庭禀赋;社会性别系统业已形成的现实语境多重形塑女性的思想逻辑和行为范式。3.由女性就业流动而产生的变迁结果,会唤醒女性的阶级意识,使抗争表达成为弱者的社会行动隐喻,有利于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提升,但身份地位的提升又会异化为女性权力的过度膨胀和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对传统性别分工、夫妻权力地位、家庭功能带来挑战。4.合理引导女性就业流动的重点在于对女性的职业保护和女性人力资本的积累。
  • 就业流动中的生存图景和影响模型引言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南日岛女性,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她们就业流动的状况进行全景式描述,清晰呈现她们就业流动中的生存图景,探讨可能的成因和正负面结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 文献回顾与评价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着重梳理国内外关于就业流动的相关文献,追寻就业流动的历史谱系,按时间序列进行分阶段叙述,在就业流动的现代化语境中,基于社会系统(社会变迁与国家制度、劳动成本与收益、社会性别系统)、家庭禀赋(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决策、家庭关系网络、家庭户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女性个体因素(女性个体的人力资本、流动女性自身居留行为模式、女性个体的发展预期与成果、女性就业流动经历)等因素与女性就业流动的关联,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理清学界关于就业流动的理论解释以及实证调查的数据结果和重要发现,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范式的选择、研究的创新点,兼具社会学、女性学、人口学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 研究设计及其操作化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章节将着重阐明相关概念的具体表征,将就业流动和女性就业流动、家庭发展能力和家庭经济发展能力、传统与现代及由此衍生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女性的身体与身份的概念做简单的理清与阐释,从现有研究成果中提炼出最能表意的概念界定,同时为了避免概念间理解的误差,还对若干相似概念进行辨析和说明。本章还将进一步细化概念,从一级指标中细分为二级和三级指标,构建女性就业流动的测量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建立涵盖个体和家庭控制变量、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变量、社会性别系统变量三个维度的影响女性就业流动的理论解释框架,更以此从就业流动的意愿和满意度两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对调查地点南日岛的基本情况做简要介绍,具体阐述田野调查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所获得的有效样本基本情况做描述和评估。
    关键词:
  • 女性就业流动的日常呈现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结合具体数据和个案访谈,对调查样本的就业流动经历和选择进行全景描述,全方位呈现:女性就业流动中的身体流动与类聚本能;性别身份的空间分隔与再造,描述不同的文化背景、族群认同、语言分野造成的性别身份的空间分隔和职业层级的差异,女性积极的生存理性和就业入世,在就业流动过程中所遭遇的劳动异化、与父权制的博弈,性别化的自我认同与再生产,以及女性就业流动中正向的经济地位的提升和负向的夫妻权力的博弈与换位;基于女性流动所产生的空间迁移,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展现家庭决策影响女性流动选择的全过程;性别身份的认同与异化,探讨女性性别身份的自我认同与再生产,对于身体资本的自我规训与形塑,以及在就业流动中的性别歧视与弱势地位;女性群体阶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探讨生活世界殖民化和异化劳动的极限体验下女性群体阶级意识的觉醒,以及“用脚投票”等方式的抗争表达。
    关键词:
  • 就业流动的群体差异及比较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基于不同变量间的关系特征建立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以此在群体内部的比较中,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女性作纵向比较,采用时序分析法描述差异化的就业流动状况,由性别化年龄引致的姐妹分化,以及语言分野所衍生的层级分化;对就业流出的上楼女性和就业回流的居村女性作横向比较,寻求她们身体资本的若干维度所表现出来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的比较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地位的不同;在群体间的比较中,区分男女在就业流动基本状况、行为模式、流动后果、迁移决策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 女性就业流动的影响模型与解释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南日女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中,个体控制变量、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变量、社会性别系统变量从三个维度影响女性就业流动的意愿和满意度,其中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而该影响的作用及途径是否存在,影响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对此,本书分别从三个维度来验证前文所提出的假设,探讨个体控制变量、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变量、社会性别系统变量如何影响就业流动的两个维度,并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调查中的典型个案对数据结果加以解释和升华,以此获得更感性生动的理解和认识,希冀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研究方法上对南日女就业流动的影响机制有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
  • 总结与讨论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正如引言所述,以就业流动作为切入点,更能体现女性发展的时代变迁,更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也能与传统女性和现代男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具现实意义。该领域的研究一定会极大地引发女性学、社会学、人口学的价值热情和富有意义的思考。阅读和分析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笔者深感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不足,以及国内研究对于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脱节,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需要弥补,特别是在具有性别视角的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建构上。本书从纵横两个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学界关注女性就业流动的起点,研究的历史谱系与阶段性特点;综述各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运用的理论视角、借助的分析方法与资料来源,以及研究发现与得到实证支持的理论解释等。建构影响南日岛女性就业流动的理论解释框架,分析个案访谈资料以呈现生动立体的就业流动过程和全景,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和数理统计模型探讨影响女性就业流动的多维因素,并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章节将总结本书的主要发现,提出因应之策和政策体系,评论本书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线索性导引,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
  • 家庭决策对女性就业流动的影响逻辑与话语分析——一个典型个案的研究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女性就业流动的选择意愿,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社会场域要素的框约,家庭决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家庭决策的宏大叙事,探寻业已建构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典型的个案研究和话语分析,全景式呈现家庭决策中协商民主方式的运作,女性主体、夫家家庭、原生家庭等多方权力的博弈,兼顾各方的家庭利益共赢,深入剖析家庭决策对于女性就业流动选择的影响逻辑和路径,以及家庭性别角色期待和社会性别系统对女性行为选择的互动和隐喻,并就当前女性面临的性别比较弱势和女性就业流动可能引致的多方面后果进行评估和展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