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史秋霞
机构: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个人简介:

内蒙乌海人,社会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教育与社会不平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项目社会评价;在《青年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2009年),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

  • 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与分层功能研究
    史秋霞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在“民生导向”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教育,但我们仍需要回答他们所接受的“同城待遇”是什么及其能否有效促进向上的社会流动。本书作者以义教、随班跟读、参与校外活动、家访、QQ聊天等多种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了长期互动,并在A市一所指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基于翔实的调查资料及深入的理论思考,本书尝试展示学校、教师、家长、儿童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及其互动方式和策略。上述行动者共同打造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个旋涡,而农民工子女可能存在复制父辈人生轨迹的风险。
  • 农民工子女教育绪论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本文是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与分层功能研究的绪论,主要包括:一、问题缘起;二、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三、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四、行动议程与理论诉求的不谋而合;五、如何解读学校教育的分层功能:行动者、互动。
    关键词:
  • 走进校园,融入他们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本文是对校园中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研究,主要包括:一、因何选择:政策下的大多数;二、广阔视域下的微观生活;三、“主体建构” 视角下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四、信任关系网的建立;五、调查过程。
    关键词:
  • 变迁中的城市基础教育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本文介绍了变迁中的城市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一、基础教育的地位演变与结构特征;二、来自社会变迁的挑战;三、“宝塔” 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四、本章小结。
    关键词:
  • 飞翔中学的生存之道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本文认为,学校实质上是具有行动者特质的空间,这种特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学校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必然依靠其具体日常运作得以发挥。然而,学校并非机械地来实现这些社会功能,学校还是一个自主运行的组织,在完成社会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学校内部构成与运行并非单纯发挥社会功能,还是基于自身发展的一种理性行为。另一方面,学校是不同行动者相遇的地方,是不同层面的教育实践者、农民工子女及家长互动的策略空间。本章将重点考察学校前一种行动者特质,即从自身生存与发展来看学校的构成与运行。
    关键词:
  • 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校空间中的教育实践者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学校本身又是个体行动者实施策略的空间,可谓学校的日常运作、个体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的。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空间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促使学校运作及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本文将重点分析社会化的发起者——教育实践者的日常生活。首先,将通过展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地位的变化、大量农民工子女的涌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教师面临何种现实处境;其次,进一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对处于学校组织结构不同位置的教育实践者影响上的差异;最后,重点剖析那些与农民工子女接触最为密切的任课教师的现实处境,以及在此处境下如何发挥行动者的能动性以改善各种不利处境。
    关键词:
  • 学校空间中的流动家庭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举家迁移”所带来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及亲子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家庭教育实践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作为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学校教育的。农民工将子女接入城市,在便于照顾的同时,希望子女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然而,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现实处境与生活体验,可能限制其对教育的认知及投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主体虽然是家长,但笔者更多地是通过教师对农民工的认知与态度、农民工子女对父母的理解等方面去收集资料,从他人的眼光与感受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家长在学校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 游走于城市角落:农民工子女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在对学校、教育实践者和家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继续就学校空间中另一个重要行动者群体——农民工子女进行全面研究。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农民工子女本身处于被教育、被管理、被控制的弱势地位,加之户籍身份的影响,这种劣势地位尤为突出。在此,笔者将首先展现农民工子女在多面夹击下的生存境遇及其对学校和教育所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民工子女如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形成其在学校空间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毕业后,何去何从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在关注教育机会获得的同时,要关注教育过程与结果。当前,初中毕业成为农民工子女重要的分流点。有的选择继续上高中、考大学,有的选择上职校,有的则直接步入社会,成为打工族。因此,从教育结果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出路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民工子女毕业后的走向和对其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 学校教育中的再生产旋涡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为全面了解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分层和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进一步将关注点聚焦在教育的具体过程上,分别对具有行动者特质的学校、教育实践者、家长及农民工子女的现实处境、应对策略及实际互动进行了深入剖析。因为,正是依靠上述行动者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学校教育才得以实现,而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所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形成。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上述章节所做的分析进行简要的回顾与总结,以展现不同层面因素共同参与、塑造的教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形成机制,即是否有助于其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及如何实现向上流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