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跃生
机构:
个人简介:

0

王跃生 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人口学、家庭人口学和历史人口学。已出版《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制度与人口》等专著。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初期中国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变动研究”等课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项目“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家庭人口变动、问题和对策”首席研究员。

  •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下册)
    王跃生 靳小怡 李树茁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是中国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之一。本书囊括并凝练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利用多次专项社会调查数据和历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性别失衡如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整体研究分为“态势研究”、“机制研究”和“实践与战略研究”三大模块,全面揭示当代中国性别失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形成机理,提出解决与性别失衡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人口问题的国家战略以及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本书面向人口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对该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公众。
  •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总结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课题以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在性别、生命历程、婚姻与流动等多视角下,在深入分析中国性别失衡整体态势和演变基础上,系统分析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脆弱性、社会失范、社会风险及其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并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减缓和预防性别失衡及其一系列的社会人口后果,降低社会风险,有力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家庭与养老绪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无论从中国的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状态看,性别结构失衡或者说性别比偏高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婚姻市场上形成一批择偶困难的男性群体。他们中有的人不得不晚婚;有的虽然最终结婚,但其婚姻形式是非常态的,甚至是扭曲的,婚姻质量不高;不少大龄未婚男性成为终身失婚者。而晚婚、失婚又进一步影响其家庭生活,他们失去了组建具有完整意义家庭的条件,不得不依附父母和其他近亲生活;一旦父母去世,其中多数人形单影只,独自生活。进入老年阶段之后,不少人缺少家庭养老的基本条件。这是传统时代或农业社会的基本表现。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缺少家庭养老条件的失婚男性多数能被政府福利机构接纳。不过,在其进入年老阶段之前,家庭仍是其基本生存载体。我们在本篇中,以一个北方山区县为考察对象,认识该地男性大龄未婚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这一群体的家庭生活和养老状况进行分析,探究问题所在,为应对未来的男性大龄未婚局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 赤城县男性大龄未婚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不少研究表明,中国当代的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有很强的地区表现(韦艳等,2008;贾兆伟,2008;孙淑敏,2010)。贫困地区、山区,特别是两者兼备的地区,女性初婚时外嫁比例较高,导致本地婚龄男女性别比不平衡,一些男性被排挤出婚姻市场。就目前来看,已有研究揭示出贫困地区男性大龄未婚的状态和形成原因,引起学界和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在我们看来,目前的研究有两个偏向:一个是以宏观数据为分析基础,另一个是以小型调查为基础。前者在大龄未婚成因分析上显得粗略,后者则对个体婚姻失败的社会环境背景缺少交代,难以建立形成男性大龄不婚的逻辑关系。本章将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河北省赤城县大龄未婚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求在认识大龄未婚现象“共性”的同时,把握其“个性”。
    关键词:
  • 大龄未婚男性基本状况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在性别失衡的婚姻市场、女性占优势的乡—城婚姻迁移大潮和男高女低的择偶梯度的合力作用下,在一些交通闭塞和经济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个体收入和家庭收入、个体素质和社会网络资源都处于劣势的男性很难在理想的初婚年龄实现婚配,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大龄未婚、晚婚和终身不婚风险,大龄未婚男性问题日渐凸显。近几年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重心从产生原因转向社会公共安全影响、生存现状及问题应对上来,涵盖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性行为、性福利和心理福利、个体和家庭压力及应对策略、家庭生命周期、代际支持、社会保障的供给与需求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然而,总体看来,现有研究对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人口、健康、社会和经济特征进行的对比分析仍不充分,从个体素质、职业、工作、流动和经济条件等维度对该群体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还不多。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基本状况比较是研究大龄未婚男性问题的基础工作,在把握二者基本状况差别的前提下,可以更有效地发掘差别背后的原因、后果和因果联系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策研究。本章使用实证调查数据,系统比较大龄未婚男性和已婚男性在人口、健康、工作、收入、技能、流动行为、经济状况和住房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力求呈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属性的全景对比,探究这些差别对于婚姻状态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 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经历、认知与计划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议婚是完成婚配的必经阶段,一般来说,议婚失败是农村男性处于未婚状态的直接原因。传统婚礼礼节中,议婚也被称为议亲,它是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涵盖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和纳吉三个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议婚研究与择偶研究有密切关联。从宽泛意义上看,议婚和择偶没有明显区别,都是指“寻求结婚对象以完成婚配”的意思,但重点不一:议婚强调潜在婚姻当事人双方的“议”(商讨、商议),择偶则更强调潜在婚姻当事人一方的认知和行为。择偶标准是择偶研究的热点,它是择偶行为的关键事项,同样也与议婚行为具有密切关系。议婚与婚姻圈研究也有一定联系。“关系圈”“交流圈”被认为是影响婚姻圈的重要因素,民间的婚姻介绍人,俗称红娘或媒人,被称为“婚姻关系人”。“关系圈”“交流圈”和“婚姻关系人”是农村未婚男性议婚行为的重要资源。尽管择偶、婚姻圈研究部分涉及议婚,但直接详细考察议婚行为的研究不多,以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为研究对象的议婚行为研究也比较缺乏。把握贫困地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行为特征有助于理解其失婚原因、失婚对个体和家庭的现实影响、对社区和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影响,也有助于应对策略研究,对于提升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当地社会安全具有一定意义。本章主要使用调查数据并结合调查过程中的观察和访谈材料,聚焦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行为,力求更深入掌握他们的议婚行为特征,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婚姻状态的原因与后果。
    关键词:
  • 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交往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社会交往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和现象。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交往,一方面反映着他们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物质、精神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交往情况也直接体现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组织的河北省赤城县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和已婚男性婚姻家庭调查数据,本章将从交往网络、交往方式和与异性交往状况三个方面,对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交往与已婚男性的社会交往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现状与未婚成因。
    关键词:
  • 大龄未婚男性的家庭关系和生存方式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婚姻是家庭关系扩展和延续的始点,其意义在于:作为生命个体,通过缔结姻缘得以建立夫妇关系,而生育行为的发生则使亲子关系形成。这些关系资源是其组建新家庭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个体未来养老的人力资源也需通过家庭内的生育行为加以培植。而对绝大多数大龄未婚者来说,则无以形成和发展这些关系。当然,大龄未婚者也并非完全处于“孤家寡人”的状态,他们中一些人虽下无亲子关系,但却存在上溯的“子亲”关系(当父母或父母一方健在时)。此外,不少人有兄弟姐妹关系和侄子、外甥等亲属、戚属。本章主要依据在赤城县所做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考察大龄未婚和失婚者的这些关系资源,同时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老年失婚者的支持状况,以便对大龄未婚和老年失婚者的生存状态、水平和问题有所认识。
    关键词:
  • 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生活质量亦称生活素质、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等,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生活质量可以分为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其中,客观生活质量强调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方面来评价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信仰等方面;主观生活质量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所感觉到的或承担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主观生活质量的两个最重要指标。生活质量概念及测量指标体系是衡量人们生活状况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理解不同群体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有利于决策者制定针对性的社会政策。目前,生活质量的重点研究对象从一般性社会群体逐渐转移到社会生活中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大龄未婚男性缺乏婚姻生活和家庭成员的支持,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损害。国外研究发现:未婚男性生活质量较低,由于没有家庭纽带和亲密关系,老年未婚男性比已婚男性面临更多的问题,并且更不快乐。与已婚男性相比,大龄未婚男性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健康、情感、心理、快乐自评和养老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国内研究也表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家庭压力大,在日常生活压力的应对问题上也缺乏资源、能力、手段和措施;性福利和心理福利受到损害且处于劣势,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心理福利程度远远弱于已婚男性,而抑郁度显著高于已婚男性。虽然上述发现表明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损害,但是对于该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尚显薄弱,该群体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章关注大龄未婚男性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试图更深入地把握该群体的生存状态、面临的问题、社会影响及改善该群体生活质量的应对政策。
    关键词:
  •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家庭与养老总结和讨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本篇研究是以一个大龄未婚、老年失婚问题比较突出的县域——河北省赤城县为基础展开的。通过对该县社会、经济、人口数据和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及所收集的村庄资料的分析,我们对该地男性大龄未婚、老年失婚的成因,大龄失婚者的家庭关系、生存方式,青年、中年未婚者的养老期盼和老年失婚者的养老现状有了具体认识,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了一定把握,对其生存和生活中的问题也有了比较真切的感受,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家庭与养老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本章节为性别失衡下的婚姻、家庭与养老参考文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