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俏
机构:江南大学
个人简介:

江南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首席专家,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农村养老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江南大学巾帼标兵,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村养老、代际关系、智慧康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各类地市级与横向委托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数字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国乡村发现网、中国农村研究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等全文转载,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作为论点摘编,获省级科研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8项。

  • 代际共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李俏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从古至今,养老问题从来不是一维的。生活节奏的不同、消费习惯的差异、数字鸿沟的出现,加重了老少之间的代际冲突,这也让新时代的养老问题更为复杂难解。事实上,中国的养老实践更多地隐含于家庭、宗族、邻里、社会等层面的关系处理之中。可以说,中国代际共融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统。因此,探讨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基础、实施重点及保障机制,不仅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回应,也是对新型家庭关系的探索,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供了思路。
  • 为何要研究代际共融?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达到10.46%,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1亿,占总人口的14.2%。“十四五”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4%,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35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35年和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4.12亿和4.80亿,比重则分别达到30%和38%左右。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千家万户和民生福祉,亟须在国家层面积极采取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应对措施。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扩大社会参与,使其能够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生产性老龄化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 中国式养老与代际关系变迁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中国式养老”与近年来涌现的“中国式离婚”“中国式相亲”等词一道,发展成为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中的“热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式养老,它具有什么特点,呈现何种需求,则是亟须引起学界重视和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些对认识和把握当下中国养老的特点以及进行精准化的养老服务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成果不胜枚举,尤其是孝道衰落、家庭养老弱化以及代际关系流变等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和对转型中国养老特征的基本表达。然而,目前学界对如何界定和认识中国式养老的特点以及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的思路还不明晰,尤其是从代际维度切入探讨养老支持的研究仍局限在家庭框架内,如何拓展代际支持的空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代际关系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还存在于家际,尤其伴随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及公共领域中关系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代际关系已从微观的家庭层面扩展到了宏观的社会层面,但目前国内的代际支持与相关实践在研究内容与范围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可见,在分析中国式养老的代际支持途径上,仅仅停留在家庭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国外发展代际项目的经验,进一步将代际支持延伸至社会层面,探讨实现社会代际共融的思路,以实现社会共建共享。
    关键词:
  • 代际共融的理论内涵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将在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代际共融的概念框架、支撑理论、内容分类进行探讨,以建立代际共融的系统性知识框架。
    关键词:
  • 国外代际共融的演进脉络及发展特点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着重对中外代际共融的横向比较,即结合文献资料,着重对国外代际共融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揭示国外代际共融在不同历史时间的发展特点;同时通过对国外典型应用实例的探讨,获得相关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 中国代际共融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借鉴国外发展理念,着重对中国代际共融的纵向梳理,即结合对中国谚语、民间故事、儒家经典著作等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挖掘中国代际共融的文化传统、历史形态及现实需求,从而为后文本土化的政策设计提供经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 中国代际共融的具体实践及其特点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着重从宏观层面上,运用关键词网页搜索的方法对有关中国代际共融报道的网页进行搜索与筛选,建立指标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呈现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关键词:
  • 中国发展代际共融的挑战及实施重点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在对国内代际项目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代际共融的时代内涵及其对老龄政策设计的价值意涵,将促进代际共融的考虑纳入政策制定框架,通过对社会层面代际资源的合理利用、空间开发与流程再造,提出中国代际共融的本土化发展思路,并构建出与之相配套的代际支持政策体系。
    关键词:
  • 中国践行代际共融的方法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率和死亡率却在下降,使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柱状加速转变。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6.9/10万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5.4‰下降到5.0‰。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有望活到70多岁,由此必然会颠覆性地影响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给社会保障、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家庭照护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新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学习、兴趣爱好、隔代照料等,他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长时间地与老年人共存的时代,十分有必要重新思考代际和谐相处的方式与方法,以积极主动应对时代的变化,迎接人类社会的新挑战。在实际工作层面,尤其对于从事老龄事业与产业服务的实务工作者而言,要践行代际共融,必然需要学习从项目设计、实施到监测评估的一系列跨领域的结构化的代际工作专业化方法,从而为改变不同年龄群体的态度、提升其技能、建设代际友好的社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 代际共融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结语与展望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层面代际共融的研究无疑带来了内容意义上的革新,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启示性。但是,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代际共融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经验和行动层面,实质性的理论框架缺乏,研究发现过于零散,相关描述往往也只提及个别案例,彼此之间不易比较,对发展模式、生成基础与条件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的总结还较少。为此,本书在梳理与总结国外代际项目发展脉络与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代际共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勾勒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图景,提炼总结中国代际共融的经验与特色,以期开拓国内老龄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与国际同类研究进行对话,并为后续展开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结合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情况,本书将相关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形成“家为核心”的实践底色、“老少同乐”的话语体系、“多元共创”的运作风格的代际共融的中国特色;第二,形成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多代融合的空间规划、顺应潮流的实践创新、贯穿生命全周期的代际教育的代际共融的延伸。
    关键词:
  • 《代际共融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附录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本文为《代际共融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书收录,包括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简介、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简介、无锡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简介、“代际共融”打造为老服务新思路、2018代际共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代际共融经验交流与学术报告会”在江南大学举行、“数字化时代的老龄社会治理与康养融合论坛”成功举办、“第二届智能社会治理与康养融合论坛”成功举办等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