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式养老与代际关系变迁

作者:
李俏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36531字
所属图书:
代际共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式养老”与近年来涌现的“中国式离婚”“中国式相亲”等词一道,发展成为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中的“热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式养老,它具有什么特点,呈现何种需求,则是亟须引起学界重视和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些对认识和把握当下中国养老的特点以及进行精准化的养老服务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中国养老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成果不胜枚举,尤其是孝道衰落、家庭养老弱化以及代际关系流变等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和对转型中国养老特征的基本表达。然而,目前学界对如何界定和认识中国式养老的特点以及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的思路还不明晰,尤其是从代际维度切入探讨养老支持的研究仍局限在家庭框架内,如何拓展代际支持的空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代际关系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还存在于家际,尤其伴随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及公共领域中关系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代际关系已从微观的家庭层面扩展到了宏观的社会层面,但目前国内的代际支持与相关实践在研究内容与范围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可见,在分析中国式养老的代际支持途径上,仅仅停留在家庭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国外发展代际项目的经验,进一步将代际支持延伸至社会层面,探讨实现社会代际共融的思路,以实现社会共建共享。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代际共融中国式养老

作者简介:

李俏:江南大学教授、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首席专家,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农村养老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江南大学巾帼标兵,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农村养老、代际关系、智慧康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各类地市级与横向委托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数字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国乡村发现网、中国农村研究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等全文转载,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作为论点摘编,获省级科研奖1项、市厅级科研奖8项。

文章目录
中国式养老的特质与挑战
  • (一)家庭是维系中国式养老的主要载体
  • (二)孝道是中国式养老的精神内核
  • (三)未备先老是中国式养老的客观环境
  • (四)社会化养老是中国式养老的发展方向
  • (五)养老观处于从依赖养老向独立养老的转换过程中
养老空间的嬗变
  • (一)养老空间的变动与挤压
  • (二)养老边界的溢出与重置
代际关系的转型
  • (一)代际关系转型中的“变”
  • (二)代际合作意涵的“不变”
养老诉求的变动
  • (一)养老观念的转变
  • (二)养老方式的转换
  • (三)养老需求的增加
  • (四)代际共融的诉求
代际关系的调适
  • (一)家庭层面:加强代际情感沟通
  • (二)社区层面:弘扬传统慈孝文化
  • (三)政府层面:为养老抚幼提供一体化支持
  • (四)社会层面:拓展代际合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