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高成运
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老龄政策、老龄法治、康养产业、发展老龄学等。主要研究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编)、《新时代老龄科学研究文集》(主编)、《守护银龄幸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副主编)、《我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论文)等。

  •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
    高成运 李晶 主编 ; 辛涛 张秋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本单位以及相关科研院校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完成的老龄领域的蓝皮书。本报告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政策与服务。本报告指出,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自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报告主要基于2021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同时采用其他全国调查和专项调查等的研究成果,着重分析我国老年人孤独感、抑郁、幸福感等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等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发展措施。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高,但仍有大量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失独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老年监护人,其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满意的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适度的社会参与等都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在心理服务的提供方面,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精神卫生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因素影响,老年精神心理类疾病的就诊率和诊断治疗率不高,老年人对精神心理疾病知晓率较低,病耻感较重,主动就诊的积极性不够,同时,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率较低,且愿意购买心理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较低。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但配备持证且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养老机构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继续学习有益于老年人形成积极的生命体验,但目前国内老年大学中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空白。本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着力建设连续性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广泛开展积极老龄观教育,逐步消除对老年心理问题的污名化现象,减轻老年人和家属的病耻感;在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大学开展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加强专业服务团队建设,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提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注重亲情陪伴,协助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期的精神心理问题。《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的出版发行,将为我国老龄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为提高老年人生活与生命质量、增进老年人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 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21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26.3%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81.3%的老年人感到幸福。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比例高于城市,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比例高于男性,孤独感和抑郁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高于农村老年人,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幸福感略有增长。良好的家庭关系、满意的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适度的社会参与等都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比较,2021年我国老年人的孤独感大幅下降、幸福感显著提升,显示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获得感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和老龄事业取得较大进步,老年社会服务和心理关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本报告基于多项全国调查、专项调查和典型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服务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特别是在老年精神心理疾病高发的农村地区资源更为稀少;二是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对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较强,以及经济能力不足;三是社会支持比较欠缺,我国老年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患者及其照顾者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失独老年父母等精神心理问题高风险人群得到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服务较少。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公共卫生议题,也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未来应更加注重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养老机构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补齐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短板、培养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形成连续性老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